据《文汇报》报道,近年来,黑话、烂梗不仅充斥网络,甚至伺机渗透进校园。诸如“奥利给”“我真的栓Q”等作文里的网言网语,让老师哭笑不得。网言网语因其戏谑、夸张、跳跃的风格,容易在求知欲旺盛的中小学生中蔓延。语言文字工作者指出,当下尤其要警惕网络黑话、烂梗侵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带坏成长中的“幼苗”。
编辑点评: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在生活和学习中会使用和模仿网络流行语。令人担忧的是,网络流行语的滥用正影响着青少年。例如说,青少年用“6”字表达赞叹、讽刺、敷衍,用“小趴菜”替代“弱者”,说得出“绝绝子”,却背不出“日照香炉生紫烟”,还有一些过度使用“EMO”“破防”等情绪标签的学生,在描写“悲喜交集”“百感交集”等复合情感时存在表达障碍。某些谐音梗冲击着青少年的价值观。部分内涵低俗的网络黑话、烂梗更是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
语言是文明的基石,家庭、学校、社会还需共同努力,让青少年有话“好好说”。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应避免使用网络热词,在家庭和学校场景中保持文明用语,针对孩子作文中出现的网络热词表达,可通过共同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重建语言审美标准。在社会治理层面,应配合网信办相关专项行动,比如对使用网络低俗烂梗的账号实施流量降级,开发智能过滤系统,在APP青少年模式中屏蔽异化表达等。(刘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