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社区积极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通过“物理空间整合”与“数字平台贯通”的双重路径,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治理网络
● 百步亭社区创新开展的“文明家庭积分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量化的42项行为准则,通过建立“家庭文明档案”,实现文明行为可追溯、可积累、可兑换
● 金顶街社区的“非遗工坊”项目,通过竹编、香囊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实现文化资本向“社区认同资本”的转化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既是现代城市文明的微观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场域。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社区治理面临着居民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诉求差异化、文化背景复杂化的现实挑战。本文基于对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社区、江苏省扬州市城北街道园林社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系统探讨常态化创建文明社区的实践路径与理论逻辑。
党建引领下的资源整合
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模式。园林社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面对社区治理难题和居民多元化需求,积极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实现了科层治理与网络化治理的有机融合,通过“物理空间整合”与“数字平台贯通”的双重路径,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治理网络。数据表明,该社区通过网格化治理解决居民诉求的效率提升42%,问题响应时间平均缩短至2.3小时。
“三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机制。百步亭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整合辖区内共驻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物业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构建“三位一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居民自治)治理机制,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精准对接机制,形成“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协同治理格局。通过定期召开“大党委”联席会议、“三方联动”会议和居民议事会议,实现大事共议、要事共决、难事共解、实事共办的目标。通过居民议事会实现85%的社区事务协商解决。
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文明家庭培育的嵌入机制。基于社会嵌入理论,百步亭社区创新开展的“文明家庭积分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量化的42项行为准则,通过建立“家庭文明档案”,实现文明行为可追溯、可积累、可兑换。数据显示,实施该制度后,社区家庭矛盾发生率下降37%,邻里互助频次增加2.6倍。
志愿服务网络的层级构建。百步亭社区构建的“党员先锋队+自治服务队+特色志愿队”三级服务体系,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动员结构。建立“时间银行”激励机制,志愿者服务时长可兑换社区服务或实物奖励。该机制使志愿者年人均服务时长从32小时增至65小时,服务持续性显著增强。
政社互动的治理创新。园林社区推行的“党建+社会组织”模式,通过培育28个社区社会组织,形成专业服务供给体系。在垃圾分类实践中,“绿管家”环保组织通过“1名党员+5名居民”的传帮带机制,使垃圾分类准确率从45%提升至82%。
文化浸润与活动创新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机制。金顶街社区的“非遗工坊”项目,通过竹编、香囊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实现文化资本向“社区认同资本”的转化。其建立的“文化传承人—社区导师—居民学员”传习链条,使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率从31%提升至67%。
文化活动的分层设计。百步亭社区构建的“年龄分层+兴趣分类”活动体系极具借鉴价值:针对老年人的戏曲社团(参与率72%)、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课堂(年均开课96场)、适合家庭参与的亲子读书会(月均举办8场)。这种分层设计使不同群体都能找到文化参与的接口,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参与生态。
数字赋能的传播创新。园林社区打造的“文明云平台”,整合微信公众号、社区APP、智能终端等载体,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矩阵。其开发的“文明行为随手拍”小程序,用户日均上传文明瞬间1200余条,构建起居民自我教育、相互监督的数字化场景。数据显示,该平台使文明创建知晓率提升至98%,数字治理效能显著。
未成年人教育与社区治理融合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金顶街社区的“家长学校”实践,创新建立“家庭教育专家库(35人)+社区导师团(82人)”双师体系,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年均48场)+非遗实践(月均4场)”的组合模式,实现教育场景从家庭向社区延伸,构建代际融合的文化传承纽带。调查显示,参与家庭的亲子沟通质量提升41%,青少年社区归属感增强29%。
社区教育的空间重构。园林社区打造的“四点半课堂”,将社区图书馆改造为公共学习空间,通过引入大学生志愿者、共建单位资源,形成“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社会实践”的综合教育平台。该模式使社区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至0.12‰。
(作者系山西省大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二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