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深耕意识形态安全“责任田”的实践探索
◎ 张书彬 刘潘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以部署。高校是向国家输送各业人才的育人重地,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高校工作者必须积极主动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主动应战,着眼工作实际谋篇布局,勇于担当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使命,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深耕意识形态安全“责任田”。

    着眼实际谋全局

    着眼实际谋全局,即着眼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实际,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的育人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管理,指出“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因此高校工作者必须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切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机结合,瞄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定位,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

    其一,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校党委要发挥领导干部的核心作用,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以顶层设计部署落实各级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安全贯穿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全领域。其二,要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意识形态工作近年来已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仍有部分高校工作者不清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大新理论、新思想的学习力度,组织理论学习和研讨,敢于亮剑,答时代之问。其三,要制定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科学评价制度。通过教职工自评、学生听课评价等方式,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教学考评的标准之一,以此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质量。

    聚焦主体强责任

    聚焦主体强责任,即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实施主体,也就是搞清楚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细化主体责任,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因此高校教师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力军。多数师生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大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成,正因如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会存在些许薄弱环节,这就需要细化主体责任,壮大教育队伍。

    首先,思政课教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直接教育者。思政课集政治性、理论性、德育性于一身,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和情感传递的主渠道,因此思政课教师是引导学生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直接教育者,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深化国家安全理论研究,以理论创新助力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其次,专业课教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专业课教师应自觉提高政治敏感度,加强自我约束,于日常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去伪存真、明辨是非。最后,辅导员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指导者。辅导员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更是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第一负责人。因此辅导员要在加强自身理论建设的同时,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向,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破除定势求创新

    破除定势求创新,即破除课堂教学育人定势,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模式,以新方法赋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争之地。首先,要积极主动进行网络宣传,将新理论、新思想通过公众号、视频号、朋友圈等媒体社交方式加以宣传,以前沿理论武装师生头脑,提升师生的辨别能力。其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高校要致力于营造国家安全育人氛围,如开展国家安全主题教育展,列举国家安全部门公布的真实案例,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参观的形式,提高师生参与度。此外要动员各机关处室、学院各尽其长、群策群力,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红色故事·我讲你听”“红色歌曲我来唱”等红色文化活动,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和融合性,在活动中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最后,要结合地区红色文化特色,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渠道。以黑龙江省地方红色育人资源为例,黑龙江省拥有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烈士陵园、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多个红色教育基地,省内各大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红色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研学中积累爱国主义素材,真正做到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张书彬系哈尔滨医科大学讲师,刘潘婷系黑龙江东方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GYB2024272研究成果)

当前:B2版(2025年05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