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数网民“在线催更”
网络文学如何成为群众“精神充电站”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达5.75亿,超半数网民热衷“在线催更”,市场规模突破430亿元,IP衍生价值近3000亿元。网络文学正加速“经典化”——81部作品入藏国家版本馆,多部网文斩获“五个一工程”奖,非遗题材《泼刀行》等作品被学界赞誉。本期文明棱镜关注网络文学,让我们一起领略新时代的大众文艺。

    全民创作、全民参与的文化浪潮

    ◎ 刘霁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作者规模已突破3119.8万,新增作者190.4万,近半数网民成为网文读者。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网络文学已成为数字时代最具规模的文化现象之一,更折射出当代大众文化消费与创作的深刻变革。当传统文学仍在探索转型路径时,网络文学已悄然构建起一套全新的文学生态系统,其背后是技术赋能、全民创作与文化民主化的时代浪潮。

    网络文学的爆发式增长首先得益于媒介环境的革命性变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文学创作的门槛限制,一部手机即可连接创作平台与亿万读者。这种低门槛特性使得文学创作从传统的“精英游戏”转变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实践——家庭主妇可以书写生活随笔,外卖小哥能够连载武侠传奇,大学生尝试科幻创作。这种创作主体的多元化,正在消解传统文学体系的中心化结构,形成更富活力的文化生态。

    近半网民成为网文用户的现象,反映了当代文化消费的深层转型。在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的今天,网络文学以其强情节、快节奏和类型化特征,满足了大众在通勤、休息等场景下的精神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消费习惯已催生出规模化的产业价值。优质网文IP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形式的二次开发,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庆余年》《赘婿》等成功案例证明,网络文学正在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蓄水池”。

    但繁荣背后亦有隐忧。部分作品为追求流量陷入套路化写作,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免费阅读模式虽扩大了用户基础,却可能导致内容质量滑坡。如何在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间保持平衡,将成为网络文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网络文学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其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起点国际等平台数据显示,海外网文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修仙、玄幻等中国特色题材引发全球阅读热潮。这种“自发式文化输出”不同于传统的官方外宣,它通过市场机制自然渗透,更易获得海外读者认同,网络文学事实上承担着“文化解码器”的功能。

    这种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源于两点:一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结构和叙事需求,二是数字平台天然的全球化属性。相较于电影、戏剧等重资产文化产品,文字作为最轻量的媒介形态,更易突破文化折扣实现传播。相关部门应重视这一现象,通过政策引导、翻译支持等措施,将网络文学打造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战略资源。

    未来,网络文学若能在创作生态、产业模式和国际传播三个维度持续优化,必将为数字时代的中国文化版图绘就更丰富的色彩。

   网络文学能成为时代的精神注脚吗?

    ◎ 王志高

    在网络文学流量狂欢与产业化扩张的背后,一个根本性问题浮出水面:当3000万作者在AI辅助下日更6000字,当“现实+”“非遗+”成为新标签,网络文学真的能跨越“快餐文学”的窠臼,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大众经典”吗?

    网络文学的繁荣毋庸置疑,但商业成功不代表文学价值。著名作家王朔曾尖锐指出,网络文学“数量多质量低、产品多精品少”,机械化模仿、类型化叙事泛滥。即便现实题材崛起,许多作品仍停留在“现实+悬疑”“现实+科幻”的标签化操作,缺乏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当创作沦为数据投喂的产物,当“日更6000字”成为行业铁律,文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难免被稀释。

    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进程看似高歌猛进——国家版本馆收录、大英图书馆收藏、主流奖项认可。然而,真正的经典需经时间淘洗,而非行政或资本加持。传统文学经典如《红楼梦》《百年孤独》,历经数代读者检验;而网文的生命周期往往被算法缩短,爆款IP如《诡秘之主》热度消退后,还能留下多少文化沉淀?即便《泼刀行》融汇百项非遗,若后续创作仍依赖“非遗+”的套路,而非真正的文化深耕,所谓的“经典化”恐难逃昙花一现。

    网络文学不必妄自菲薄,但需警惕“唯流量论”。AI翻译和短剧开发可以是工具,但不能替代创作初心。少数作品如《滨江警事》《我们生活在南京》能入选“五个一工程”,恰恰因其扎根现实、刻画人性,而非追逐爽点。若行业能减少对“霸总”“系统文”的路径依赖,鼓励更多作者像《陶三圆的春夏秋冬》那样观察生活,网络文学或可真正从“大众娱乐”进阶为“大众经典”。

    5.75亿人的选择,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底色。是继续做快消品,还是成为时代的精神注脚?答案不在报表的增长率里,而在那3000万作者的笔尖——当他们不再被“催更”绑架,当创作重回对人性与时代的思考,网络文学才有资格叩响经典的大门。

    中国网文IP经济崛起折射出什么

    ◎ 王志顺

    ‌当网络文学IP市场规模以14.6%的增速跃升至2985.6亿元时,这标志着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已进入“IP主权时代”。对比阅读市场430.6亿元的规模,IP衍生开发的商业潜力超过原始内容消费的6倍,揭示出“文字为起点,全产业链变现”的新模式。角色周边“谷子”衍生品横扫Z世代消费市场,网络文学的IP价值已从单一文字版权裂变为跨媒介、跨业态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桫椤指出,由于形成了一套既符合中华审美又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叙事范型,网络文学创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西方文化等进行融合创新,对中华神话传说、历史生活和“非遗”传承等题材进行适应网络传播的叙事转化,涌现出一大批国潮和国风类作品,有效地提升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接受度。

    值得关注的是,81部网文入藏国家版本馆、24部非遗题材作品进驻上海图书馆,标志着这一民间创作浪潮正被纳入国家文化记忆体系。这种“自下而上”的内容创新与“自上而下”的价值认同形成的共振,或将为中华文化传承开辟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日本市场用户激增180%、海外创作者达46万人、3.5亿全球用户——这组数据揭示了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战略升维。不同于过往文化输出中“符号展览”式的单向传播,网文出海正在形成“创作生态移植”的新范式:阅文国际站上线AI辅助翻译系统,将中国仙侠故事转化为本土化叙事;越南作家借鉴《庆余年》权谋架构创作本土历史小说;《诡秘之主》英译本在欧美引发“东方克苏鲁”研究热潮。这种“内容+技术+创作社群”的三位一体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培育新的文化共同体。

    当AI生成网文闯入创作领域,短视频平台批量“收割”IP流量时,产业的狂飙也带来隐忧:全民写作是否会导致内容同质化?多模态开发会否消解文学本体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提示,网络文学经典化进程需警惕“流量至上”的陷阱。正如入藏大英图书馆的《大国重工》展现的工业史诗情怀,唯有坚守文化厚度与创新锐度的平衡,这场“新文化运动”才能真正承载时代精神。

    站在2025年回望,中国网络文学的爆发早已超越产业经济范畴。它是技术革命与文化民主化碰撞的火花,是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重生,更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故事的话语权重构。当3000万人共同执笔书写这个时代的悲欢,或许我们正在见证一场“文化新基建”的历史性奠基。

 

当前:3版(2025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