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一家亲,思政育新人,江津、永川、荣昌,泸州、内江5个市、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打造思政“金”课堂,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互动、大中小学生与社会面群众思想引领共同发力,涵养家国情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联动开发“历史+现实”的本土课程体系
针对思政教学缺乏个性化、本土化内容,5市、区联动开展本土教学设计。
开放式研发。各市、区系统梳理本区域红色资源、文化场所和开放发展等领域代表性点位400余处,采用开门招募形式,组建党委宣传部、党校、教委、文旅部门、点位主管部门等的骨干成员组成的100余人课题组,负责课程研发。
多样性选择。合力开发爱国主义、地域人文、开放发展、乡村振兴等18大类100余个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既有课堂教案,又融入现场教学内容,可供学校、单位及广大市民选择,确保“总有一课适合你”。
专业化师资。建立以区委党校、区融媒体中心为主的核心队伍承担市、区级示范课程授课任务,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吸纳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加入授课队伍,打造川南渝西思政“金”课名师工作室。
◇ 联合打造“现场+课堂”的涵养教学体系
针对受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情况,5市、区完善教学机制,打造受热捧的明星课。
制度化推动。将思政“金”课堂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统筹谋划,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调研、机关工会活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开展。今年以来,5市、区各机关单位、医院企业、大中小学把思政“金”课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覆盖师生、市民逾100万人次。
交叉式评价。建立课程旁听评估机制,各市、区课题组成员交叉旁听,详细记录基本信息、教学评价、受众反馈等,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实行定期推荐新人、末位淘汰和动态更新,始终保持稳定、优质的师资队伍。
常态化提升。坚持组织试讲,针对学生群体的课程,在大中小学校、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各开展1次以上的试讲;针对市民的课程,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社各开展1次以上的试讲。结合试讲情况,集体备课反复打磨课程内容。
◇ 构建“分散+协同”的组织运营体系
思政“金”课广泛开讲后,激发了广大学员对课程中包含的各类场馆、工厂等阵地的“打卡”热情,为提升现场教学参与便捷度,5市、区积极探索一体化服务模式。
多元化“点单”。泸州市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建设,打造红色教育基地26个,推出“乌蒙磅礴·磨砺之路”等研学路线5条。永川区开设国企“启思”课堂,并精心绘制“红岩铸魂”思政云地图,集成35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云展厅线上学习,也可一键导航到现场。江津引入区属重点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项目化组建教学团队、专业化保障后勤服务的方式,打造“课程包”提供“一站式”服务。
融媒化推介。利用全媒体平台资源,推出“思政‘金’课堂·媒体行”专场活动,媒体主播、记者亲历现场,以直播、短视频、手绘、MG动画等形式对思政“金”课进行宣传推介,呈现出“活色生香”的吸引力。
公益化送课。坚持突出思政“金”课堂公益属性,组织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及各类陈列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的专业讲解人员积极参与送课服务500余场次。以跨地区跨部门协同推动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更加集约、多元,实现了组织运营的便捷、有序、高效。
下一步,川南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将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的互动性、感染力,合力打造思政“金”课堂。持续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探索更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效途径,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