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紧扣“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主题,创新构建“传统文化夯基、红色文化铸魂、乡土文化润心”的三位一体实践路径,深入实施“涪泽遂潼 文润巴蜀”文明实践项目,着力打造跨区域文明共建示范样板。
激活传统文化,厚植川渝文脉“同根同源”
共护文化遗产。围绕“共同保护川渝非遗—携手传承巴蜀文化”主题,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重点任务,联合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300余场,充分挖掘四川清音、花丝镶嵌、安岳竹编、中敖火龙、桃子龙等非遗项目635项,涌现卢国珍、莫志鸿、刘能风、石永恩等非遗传承人523人。
共促文化交流。依托毗邻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郊游潼南·养心遂宁”“安柠石光·资足常乐”等文化品牌,举办“川渝两地情·遂潼一家亲”文化交流、“宽谷之约 遂潼华章”遂潼联谊、“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共建暨“家风润万家”主题宣讲活动等30余场。
共办文化节庆。深入挖掘涪江流域文化资源,联合举办“我们的节日”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联动活动、“涪江文化艺术节”“遂潼毗邻乡镇坝坝舞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60余场,通过民俗展演、非遗体验、文旅市集等形式,生动展现涪江流域的文化魅力,累计吸引游客200万人次,带动消费4.8亿元。
传承红色文化,延展川渝精神“主线主链”
红色资源联建共享。围绕深化川渝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签署相关文件,聚焦红色遗址,重点打造“一轴两区两带”“一馆一园一基地”联动发展格局,通过场馆联建、线路联推、活动联办,实现史料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塑。
红色教育联动创新。以“红色研学”为契机,组成“红色研学联盟”,开发百余门主题研学课程,推出研学线路20余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1000余场,覆盖82万人次,让川渝青少年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与爱国情怀。
红色文旅联研共兴。发挥自身特色,推出“红色+生态”“红色+非遗”复合型产品,运用“线上+线下”“田间+课堂”“园区+厂房”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红色旅游路线,开发融合项目,共建红色精神传承带。2024年,红色文旅蓬勃发展,带动文旅产业增加值突破5亿元。
沁润乡土文化,共建川渝乡村“宜居宜业”
移风易俗树新风。毗邻乡村建立跨村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推广“零彩礼”“集体婚礼”等移风易俗新模式。建立“新风银行”文明积分兑换等创新模式,累计发放积分卡2.3万张,节约大操大办资金超4000万元。
乡贤带动强引领。开展“川渝身边好人乡村公益行”“好人微服务”文明实践暨好人巡讲活动百余场,吸引川渝两地17万余名群众线上线下参与。探索建设“船山老池+潼南米心”等川渝两地新乡贤联盟,发挥新乡贤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志愿服务结硕果。依托毗邻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综合文化站等阵地资源,整合各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0余场次,通过全民参与文明实践,不断激发乡村文明治理新活力。
接下来,川中渝西文明实践带将继续深化合作,打造更具辨识度和知名度的标志性品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凝聚起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