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江宏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珍贵资产,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内涵与集体记忆。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对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更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要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逻辑

    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支撑。红色文化蕴含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雄模范们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他们的事迹生动诠释了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将这些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精神食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源泉。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如爱国主义、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诚实守信等。这些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革命精神、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能够引导学生以革命前辈、时代楷模为榜样,感悟他们的赤子之心和报国之情,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文化自信培育的深厚根基。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意蕴

    应对多元思潮挑战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面临着多元思潮的严峻挑战。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提升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底线。

    落实思政课时代使命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高度契合。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助力青年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是激励青年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引导青年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青年学生能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优化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事迹、红色经典著作等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和教学案例中。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红色文化内容,使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知识有机结合。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结合地方革命史料,分析近现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代表人物的故事分享,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性与先进性。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红色文化情境,如模拟革命场景、角色扮演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还可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或寒暑假,组织学生到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如设立红色文化长廊、革命英雄雕塑等,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如清明祭拜先烈、红色演讲比赛、红色征文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宣传红色文化,传播红色精神。

    (作者系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当前:B2版(2025年05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