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姜媛媛 许阳 贺加琦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内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威胁持续加剧的现实情况,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网络安全治理工作的核心构成要素。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长期繁荣,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标识。从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来看,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

    一、筑牢法治根基: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制度保障体系

    秉持以人民安全为核心目标,强调政治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强化经济安全作为战略支持的支柱,我们旨在构建一个集军事、科技、文化与社会安全于一体的综合防御体系,以全面构建一张覆盖广泛的保护网。通过这一系统性的策略,优化和完善国家安全治理架构,显著提升其预防与应对各类威胁的能力与效率。

    为了显著加强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集中统一性和权威高效性,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我们亟须实施一系列系统性的改革措施。这包括但不限于深化法律制度的建设,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执行力。同时,强化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的构建,通过广泛普及国家安全教育,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护网络。建立并优化风险预警系统、促进跨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机制以及完善应急响应体系,旨在实现对潜在威胁的早期识别、快速反应与有效应对,从而全方位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同时,必须致力于增强系统对于潜在安全威胁的抵御能力,保持对各类隐患的敏锐洞察,采取精准高效的风险管控措施。

    在虚拟空间内,当道德规范无法充分保障秩序与安全时,法律便成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屏障。为加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法治建设步伐,需遵循“着眼国家安全全局、强化法治理念培育、完善法律制度框架、筑牢法治文化基础”的整体路径。结合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实际,持续优化网络信息相关法律法规框架。政府应加快大数据产业立法步伐,构建系统化的监管机制,明确大数据舆情的应用场景、操作流程及覆盖范围。严格核查网络平台资质、用户实名登记以及域名备案信息,加强对网络主体行为的规范约束,并依法惩治散布虚假信息或传播不当思想的行为源头,以提升意识形态管理部门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威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能、扩大社会影响的途径在于构筑体系化网络信息安全框架,健全法律保障机制,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实践应用,积极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设进程。通过全面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发挥道德引导与法律约束的协同作用,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力维护与有效保障。

    二、构建共治格局:凝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新动能

    互联网已演变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前沿阵地。若无法主动掌控这一领域,可能面临外部势力渗透的风险;若未能有效引导相关群体,则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影响。在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背景下,明确治理主体的职责定位,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亟须推动从单向管控向系统性协同治理的理念转变,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施行综合治理方案,以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整体效能。

    构建多维度协同治理模式已成为必然选择。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统筹整合各类资源与力量以形成协同效应,并明确各利益相关方的职能定位。应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网信部门在战略规划与综合协调中的核心作用,优化信息共享、风险评估及联动处置机制,督促网络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借助网络传播交互性的特征,深入践行网上群众路线,推动形成“党建引领、政企联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多层次治理体系,实现多方协作、共同维护网络安全与稳定的目标。

    充分发挥新型“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应当着重培养具备坚定政治立场、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理论功底以及出色信息整合能力的新型舆论引导主体。面对频发的舆论热点事件,这类引导者需要迅速把握公众关注焦点及其思维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舆论引导策略,在特定受众群体中有效发挥话语影响力。通过开展政策解读、思想答疑和舆情分析等工作,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坚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实施正向引导,提升公众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防范错误观点对民众产生误导。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支能够及时传递理性声音、回应民众关切、输送正能量的舆论引导队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与感召力,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三、技术赋能治理:构建网络意识形态精准防护新范式

    在信息爆炸时代,算法技术以精准性和有序性革新信息生产模式。通过传播正能量,可遏制意识形态不良信息、实现精准识别预警防护,提升安全建设精准度。其一,算法的文字、图像、视频识别技术能精准筛查关键信息,充当“审查员”。其优势在于高效处理海量数据,较人工筛查更快捷准确,并通过数据学习持续优化筛选机制。其二,算法可实时监测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报警器”作用。先识别恶意舆论、谣言,标记违规关键词与发布主体并预处理数据;再提取不良内容特征,优化算法策略;最后甄别内容并触发预警,还需结合人工审核机制。因意识形态多变性,需定期更新算法以保障预警准确率。其三,算法凭借实时防护构建精细化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需整合应急响应机制与阻断技术。通过前瞻性风险预测,抑制虚假信息生成与病毒传播;运用防火墙、加密算法等工具识别并处理恶意代码、计算机病毒及不当言论,实现多层次安全保障目标。以“技术治理”为核心,最大化算法效用,对网络舆论生态实施综合治理、谣言防控与技术防护,可有效遏制威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扩散,从而提升整体安全架构的性能。

    (姜媛媛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讲师;许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讲师;贺加琦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助教)

当前:B2版(2025年05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