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好生活成色更足
尹贵龙

    当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立体化、个性化。

    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唱会、音乐会,观一场体育比赛等,产生的消费可能是一次展览、一顿美食、一场旅行、一套周边产品……从一张电影票、演唱会门票、火车票等,到一条或几条产业链,兼具“文化味”“烟火气”的“票根+”,托起的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终点。如何呼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重要的落脚点之一。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既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也要延伸文化服务的触角,让老百姓乐享多元化的文化产品。近年来,放眼各地,从城市大剧院到乡村大舞台;从文化市集热闹纷呈,到文创产品丰富多样;从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纷纷出现,到优质资源下乡、文化服务上门;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文化惠民插上科技翅膀;从各类惠民演出、惠民观影,到推出“演出+”“电影+”等模式……这些均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文化,让生活更美好。文化惠民,让美好生活的成色更足。群众是文化惠民的受益者,也是主要参与者。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成为塑造精神品格、鼓舞人心的文化养料,以及吸引群众自觉参与文化建设的纽带。据报道,在安徽滁州,南谯区章广镇乡村春晚成为全国举办乡村春晚时间最长的乡镇,唢呐、小品、诗朗诵、三句半、舞蹈等节目,全部由村民自编自排自导自演。在安徽怀宁,凉亭乡打造的黄梅戏“小剧场+旅游”模式,白天供游人观景,到了晚上,老百姓们台子一搭、戏一唱,剧场就起来了……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各地积极引导支持群众参与其中,让群众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极大提升了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效果。

    “有感”是文化惠民的检验标尺。文化惠民、惠民有感,就是要让文化润物细无声,传递更多民生温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各地要坚持以文化惠民之实,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添“彩”。

当前:B4版(2025年05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