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学岗”变“负担岗”,家校责任边界不应模糊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广西百色一女子发视频称,其孩子在右江区实验小学上学,学校家委会强制给家长排班轮值“护学岗”,自己被迫抱着2个月大的婴儿站岗。此事引发关注后,右江区教育局通报称,该校某班级采用轮值模式,未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人员协调补位工作,导致家长带孩子共同值守,已责成学校整改。

    编辑点评: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工作安排不当的个案,但背后折射的却是家校责任边界模糊、教育管理简单化的深层问题。

    “护学岗”的设立本是为了保障学生安全,初衷无可厚非。但现实中,许多学校的执行方式却让这一机制变了味。有的通过家委会施压,有的将家长参与与孩子在校待遇挂钩,使“自愿”成为空谈。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保障校园安全理应是其管理职责的一部分,若一味依赖家长填补人力缺口,是否意味着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或管理能力存在不足?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做法往往披着“为了孩子”的道德外衣,让家长难以拒绝。这种缺乏弹性的安排无疑是一种额外负担。而教育局的回应仅强调“协调补位”,却未触及问题的核心——家校协作的边界在哪里?如果“共育”变成单方面的责任转嫁,甚至以牺牲部分家长的权益为代价,这样的教育生态还能称之为健康吗?

    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停留在个案整改层面,而需从制度上明确家校权责。首先,学校应确保“护学岗”完全自愿,并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如灵活调班或允许特殊情况豁免。其次,教育部门需出台规范,严禁将家长参与与学生在校待遇挂钩,杜绝任何形式的隐形胁迫。更重要的是,校园安全不能仅靠家长“补位”,而应通过优化交通管理、增加专业安保力量等系统性措施来保障。只有当学校真正承担起主体责任,家长的支持才会更加自愿、更有意义。(黄祎鸣)

当前:A1版(2025年05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