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无量山下的一杆“秤”
——“中国好人”龙进品坚守山村传递司法温度
◎ 本报记者 王露

扫码看视频

    4月26日晨光熹微,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人民法庭内,庭长龙进品泡了一大壶茶,拿来一摞纸杯,坐在椅子上,等待他的“客人”们。蒸腾的热气裹着茶香漫开,不一会儿,村民们陆续进门,龙进品一边倒茶一边招呼:“快来坐,先喝口茶。”

    在过去的很多年,每逢周六公郎镇赶集的日子,龙进品都会早早地来到办公室,等待十里八乡来咨询的村民。村民们咨询的问题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龙进品都会耐心聆听并为他们答疑解惑。从一头青丝到两鬓斑白再到如今华发尽褪,这位看上去略显严肃的回族法官,总能让群众愁眉紧锁地来,眉开眼笑地离开。“有事情,找小龙”是当地乡民们挂在嘴边的话,公郎法庭也因此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公郎客厅”。

    公郎镇坐落在无量山下,是一个民族杂居,山高谷深,道路崎岖的典型山区集镇,居住着汉、彝、回等14个民族。辖区内群众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有矛盾纠纷一般都是自行解决,从而引发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权益无法得到保障。1993年,龙进品以南涧第一位科班生的身份进入公郎法庭工作。

    在公郎,如果不熟悉、不理解、不尊重当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没法取信于民。为了尽可能地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龙进品走遍了辖区的村村寨寨,从彝家火塘到苗寨晒场,从布朗茶山到白族院落,经过多年的努力,公郎辖区大部分民族的民风民俗,他都了然于胸。他告诉记者:“比如办案或接待来访时遇到彝族当事人,只要说一声‘有话好好说,莫喔哩’(好吗),当事人觉得你懂他们的语言好交流,就会逐渐变得心平气和。”

    说起龙进品,彝族汉子李国旺竖起大拇指说:“都说少数民族的工作难做,但龙庭长‘彝得通,苗得通’,因为他总是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

    龙进品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走乡串寨、进村入户。他常常背着10多斤重的国徽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开展巡回审判。近年来,龙进品每年案件调解率均在85%以上。“作为基层法庭的法官,我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通过我的不懈努力让当事人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说这话时,严肃的龙法官眼睛弯成了月牙。

当前:A1版(2025年05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