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共享儿女”到“共享奶奶”,创新机制破解养老托育双重困境,一场跨越代际的温暖契约让空巢不空心、带娃不孤单
● “共享亲人”代表的是志愿服务新风尚的更多探索,更代表着邻里守望的烟火里“大家庭”的脉动,传递着基层治理的温度密码

跨越数字鸿沟,“共享儿女”帮助老人反诈。 朝阳社区供图
家住宁夏银川市永宁县胜利社区的老人王振祥,最盼望的就是周末能与几个“共享孙孙”好好扯扯磨、解解闷,“共享孙孙”一来,独居在家的老人就格外开心。“盼了好几天了,你们来了就好了,陪我聊聊天。”
在安徽合肥市方兴社区康园居民区,“共享妈妈”带领孩子们在睦邻花园观察植物,开展自然教育;在滨湖世纪社区昌贵居委会南书房,“共享妈妈”带领孩子们进行微景观科普课堂探索。
…………
受共享经济启发,近年来许多社区像胜利社区、吉福社区一样,以“共享亲人”为载体,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升华为一场关于爱的传递、爱的传承的温暖接力,精心编织基层治理的温情纽带,让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这场“亲人之约”。
■ 机制创新 从“三老”困境到“共享”求解
“社区是我家,这些‘儿女’就是我的家人。”山西太原市尖草坪区朝阳社区的康志梅老人一提起几年前的那个危急时刻,声音就有些激动。当时,她突发疾病倒在床上,80多岁的家属急乱中拨通了社区的电话,没想到网格员和志愿者几分钟之内就赶来了,协助送医并轮班陪护至康复。
朝阳社区是个“老”社区,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多、养老需求多的“三老三多”问题日益凸显。
共享经济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社区有丰富的志愿服务资源,把义务维修员、青年志愿者、网格员等这些各有特点的人员凝聚在一起,是不是可以精准长效解决老人的需求?对康志梅老人的援助,成为社区催生“共享儿女”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的契机。
为了让志愿服务更有针对性、有效性,朝阳社区对老人家庭的情况进行摸排后划分为高知型、独居型、失能型、贫困型4类,分类采取精细化帮扶措施。经过几年扎实细致的摸索,如今,朝阳社区“共享儿女”志愿服务队有队员330余人,为500多位老人提供生活帮办、健康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3000余次,帮助解决房产纠纷、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等实际问题200多项。
精细化服务理念在各地实践中形成共识。
胜利社区同样是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多、养老需求多。胜利社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带群建,联合党员、退役军人、银川能源学院的大学生、居民等志愿者群体组建了“共享亲人团”,打造“共享孙孙”“共享姐姐”“共享哥哥”等志愿服务品牌,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精准服务:陪独居老人聊天,帮高龄、行动困难老人做家务、理发,给困境孩子辅导作业、讲绘本等。“共享亲人团”的“亲人”们穿着明亮的橙色马甲,前襟写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融合,如今的“共享亲人团”早已不是“一阵风”,他们定期上门,本子里记着老人儿女的联系方式以及慢病注意事项。从首次入户的拘谨到现在的家人般亲切,36户结对家庭见证着“最长情的告白”。
■ 双向奔赴 从“幼有所托”到“老幼共融”
儿女能“共享”,奶奶也能“共享”。
下午5点,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的家长们陆续来到社区服务中心接孩子。“王奶奶,又麻烦您了,真是太感谢了!”接过孩子后,一位妈妈满怀感激地说:“‘共享奶奶’对孩子们关爱有加,既像老师一样耐心指导,又像亲奶奶一样细心呵护。把孩子放在这里,我非常放心。”
作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一种创新,始于2019年7月的吉福社区“共享奶奶”项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发布“共享奶奶”募集令,吸引许多空闲时间多、热心肠的老人纷纷报名参加。“共享奶奶”利用空闲时间义务接送社区双职工家庭的年幼子女上学、放学,同时在社区和小区的共享空间开展陪伴服务。
“共享奶奶”志愿服务兼顾了“老有所为”和“幼有所托”,通过“一老一小”的双向关怀,推动社区互助温情传递。
“我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以前常常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发呆。如今,每天听到孩子们喊我‘奶奶’时,心里别提多踏实了!”张奶奶是福建省永安市燕北街道黄山社区新组建的“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每天放学时,她都会穿上印有“共享奶奶”的马甲,举着“共享奶奶”接送牌,笑容满面地迎接着孩子们。
“教了一辈子书,没想到退休后,还能用我的老本行辅导孩子们学习,感觉自己又‘上岗’了!”在“共享奶奶”工作室里,张奶奶的队友陈奶奶,眼中闪烁着沉寂已久的光芒。
借助于志愿服务,时间仿佛温柔了许多,在代际间打了个蝴蝶结,交织出“老幼共融”的温馨。
■ 范式解析 从“民有所呼”到“社区共治”
“希望共享奶奶病了的时候也有共享儿女的照顾!双向的付出善良才不会消失。”
“这样的志愿服务团队模式值得全国推广。”
“等我老了,我也去干这个,好有爱。”
…………
近日,杭州市九华社区由退休老人组成志愿者团队的“共享奶奶”文明实践项目火了。该项目中,“共享奶奶”不仅提供孩子放学后的接送与陪伴,还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组织传统文化活动、传授地方技艺、讲述萧山故事等方式,让“新萧山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建议进一步推广“共享奶奶”模式。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希望有更多的“共享奶奶”?正是源于“接娃难”与“空巢寂”的痛点交织。远亲不如近邻,福建永安市燕北街道黄山社区以此为切入点,组建了一支由退休人员组成的“共享奶奶”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这一模式不仅缓解了现实困境、重塑了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更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提供了鲜活样本。
点滴创新正裂变出治理经验的“星光大道”。太原朝阳社区“共享儿女”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入选全国十佳志愿服务案例;江苏省常熟市琴川街道胜湖社区以“共享奶奶”的故事为蓝本编排的情景剧获2024年度常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长擂台赛一等奖……
“我们将按照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思路,打响‘共享奶奶+’文明实践品牌,拓展代际共学空间和跨龄服务矩阵,推动‘共享奶奶’真正成为连接‘朝阳’的亮丽彩虹。”燕北街道党工委书记肖志滨表示。
后记
让 “共享亲情” 在制度沃土中根深叶茂
“共享奶奶”“共享儿女”等创新实践如春日新芽,在基层社区绽放活力,但其行稳致远需突破“人情依赖”,在制度设计与社会协同中筑牢根基。这些带着温度的文明实践,要真正成为破解 “一老一小”难题的长效方案,还需在多个维度精耕细作。
以机制创新激活持续动能。三明永安市燕北街道黄山社区建立的“时间银行+积分兑换+安全保障”多重保障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消解了单向付出的顾虑,构建了爱心循环生态,为共享亲人模式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支撑。
以代际互助培育文化认同是深层动力。“共享奶奶”的价值不仅在于服务供给,更在于重塑“老幼共融”的社区文化。当低龄老人用经验智慧滋养孩童成长,孩童以天真活力点亮老人生活,城市邻里的疏离感被打破,代际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在陪伴中自然生长。
以多元协同凝聚社会合力。从政府层面看,需将“共享亲情”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培训体系等方面给予倾斜。唯有构建“政府引导、社区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协同格局,才能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从 “一时温暖”到“长久光亮”,共享亲人模式的进化之路其实是基层治理的探索之路。当情感互助遇见制度理性,当个体善意汇入社会江河,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答卷,必将书写更多温暖而持久的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