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立足本土特色,积极探索资源整合、功能复合的发展模式,依托晏州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文明实践”的新路径,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整合资源创品牌
初夏时节,走进晏州书院,人们既能沉浸式感受红军长征过兴文时那段艰苦卓绝却又激情澎湃的岁月,也能领略国家级非遗“大坝高装” 的独特魅力;走出书院,独特的苗族风情与充满生机的田园农耕景象交相辉映,展现出创新发展的蓬勃活力。
大坝苗族乡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底蕴,着力推动功能破壁,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串珠成链,打造文明实践品牌。以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推出“翰墨晏州”“鲵源川剧”等品牌项目,通过丰富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达到以文育人、以文聚人的效果,为乡村振兴赋能。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支点,该乡以点带面,将书院,廊桥,稻渔、粮药产业园区等点位的特色点位串联起来,推动资源整合与品牌共建,精心开发出“书院-廊桥-田园”“文化传承+文明实践”等精品线路。
创新转化破圈层
大坝苗族乡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创造,实现文化破圈突围,让静态的文化守护转变为动态的共生发展,使文明实践活动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依托红军长征过大坝的史实,晏州书院编撰《红军长征过兴文》,打造红色家书馆沉浸式教育基地,展陈王斌、刘复初等革命先辈的100余封家书原件,并开设红色主题、家风家训等布展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基地作用,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等活动,2024年以来吸引2万余人次党员干部前来研学。
在文艺创作方面,晏州书院编排的高装戏剧《红军勇救少年娃》《哈三妹出征》突破传统舞台限制,将演出延伸至街道,生动展现红军与村民的鱼水深情。多个文艺作品在省、市比赛中屡获佳绩,部分作品还多次受邀参加省、市、县重大活动展演。
在文化创新发展上,大坝苗族乡开发出高装IP“文宝宝” 系列水杯、香囊、晏州书画团扇等十余种文创产品,最高单次销量超400份,实现了从文化展示到市场交易的转变。大坝高装等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晏州书院也获评省级非遗体验基地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发展基地。
全民参与传薪火
大坝苗族乡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晏州书院)广泛吸纳乡土文化能人、公益热心人士,不断壮大文化文明实践队伍,营造出群众积极策划、组织、参与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在2025年文昌会期间,书画雅集活动参与人数突破1万人次,其中青年人占比超 60%,年轻一代正逐渐成为“文化传承+文明实践”的中坚力量。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延伸点——高装传习所,开设脸谱绘画、吐火、高装制作等特色课程,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晏州书院让村民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积极推动者。苗族绣娘陶明先成长为苗绣专家,省级非遗传承人李陶通过《师父的遗言》短剧擦亮高装品牌。社区培训使村民化身文化讲解员、手工艺导师,市场通过IP矩阵将文化产品变为 “可带走的乡愁”。政府、社区、市场形成合力,让文化真正融入群众生活,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鲜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