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田变身网红打卡地,本质是现代文明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所致。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切断了城市居民与土地的天然联结。对于在数字时代成长的年轻人而言,粮田不再是单纯的粮食生产空间,而是触摸自然肌理、感知生命律动的精神原乡。这种将生产性农田转化为审美景观的过程,不仅重塑了农业的价值维度,更使麦田升华为承载乡愁记忆与文化认同的符号载体。
打卡热潮背后,涌动的是农耕文明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近年来,在我国,农耕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从春日油菜花海到秋日稻田艺术节,从农事体验到民俗研学,传统农耕文化正以多元形态融入现代生活。这种转变,不仅激活了文旅产业,更在经济层面反哺农业生产,让种植者在守护土地的同时实现增收。然而,当打卡行为异化为对农田的肆意践踏,这种良性互动便面临失衡风险。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每一株麦穗、稻穗等都凝结着种植者的汗水与期盼。粮食在收获前的损失,一直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而不文明打卡行为则加剧了这一浪费。这些不文明行为警示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与对劳动的尊重,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当网红打卡地的短期流量冲击农业生产秩序,必须思考如何在满足精神需求与保障粮食安全间找到平衡点。
破解这一矛盾,需要构建政府、企业、平台与公众协同共治的治理体系。政府应科学规划打卡区域,通过物理隔离、智能监控等手段规范打卡行为;旅游企业可开发沉浸式农耕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播种、收割中理解粮食生产的艰辛;社交媒体平台需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加大对文明打卡视频的传播力度;而国民教育体系更应将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教育纳入其中,从孩童时期培育节约意识。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让“打卡热”转化为“守护热”。
金色粮田是自然馈赠的视觉盛宴。在追求“诗与远方”的旅程中,我们应当以敬畏之心对待土地,以感恩之情珍视粮食。唯有将打卡的热情升华为守护粮田的自觉,方能让金色麦浪、稻浪在希望的田野上持续奔涌,让农耕文明的薪火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