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办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城市发展划定了新坐标: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在民生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份文件既回应了老城区居民对住房安全的迫切需求,也明确了历史文化保护的红线,折射出城市发展理念从“规模扩张”到“品质优先”的深刻转变。
城市更新改造目标的改变,本质上是发展逻辑的升级。过去一些地方将“更新”简单等同于“拆旧建新”,不仅造成“千城一面”的尴尬,更让许多承载集体记忆的街巷消失。此次《意见》明确要求分类施策,对危房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对象区别对待,正是对粗放式开发的纠偏。例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住宅优先加固,而对历史街区则严禁借“危房”之名违规拆除——这种“精准改造”模式,既守护了民生底线,也守住了文化底色。
然而,平衡民生与保护并非易事。现实中,部分老建筑确实面临“保”与“拆”的两难:保留可能难以满足现代居住需求,拆除又恐割裂历史脉络。对此,专家建议可通过技术创新破题: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方式,在保持建筑风貌的同时提升抗震、防火性能;对非文物类老建筑,则可探索功能再造,如将旧厂房改造为文创空间,让老城区在活化利用中重获生机。
城市是活的有机体,更新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从《意见》中不难看出,高质量的城市更新既需要硬件提升,更呼唤人文关怀。当斑驳的老墙与崭新的设施和谐共存,当居民既能享受现代便利又能触摸历史温度,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城市”。正如北京胡同改造中“修旧如旧”的实践所示:唯有尊重每一块砖瓦的故事,才能在发展中留住乡愁,让文脉与民生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