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党建工作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构建系统性、多维度的治理体系。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既是党的政策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凝聚群众力量的核心枢纽。本文从思想引领、组织革新、创新驱动、人才培育、文化赋能五个维度,系统阐释基层党组织通过价值重塑、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推动治理效能提升的实践路径,为破解基层治理碎片化、低效化难题提供方法论框架。
一、思想引领:构建价值认同的治理基石
红色教育场景沉浸式重构。红色教育突破传统说教模式,以“沉浸式党课+实践复盘”激活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革命旧址开展的“重走长征路”实境教学中,党员通过模拟行军、物资调配等环节,亲身体验党的战略智慧,并将这种智慧迁移至社区矛盾调解、服务流程优化等治理场景。
意识形态阵地立体化渗透。“黄金5分钟”班前教育机制将政治理论学习嵌入基层工作日常。在社区晨会中,党员干部轮流领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节选,结合当日工作重点解读政策内涵,使理论学习与治理实践无缝衔接。选拔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党员担任辅导员,通过“思想解惑—精神解忧—心理解压”三位一体工作法,既解答群众对政策的疑虑,也疏导因拆迁补偿、邻里纠纷产生的负面情绪。某社区在加装电梯争议中,辅导员以“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智慧引导居民换位思考,促成利益平衡方案落地。
二、组织革新:构建协同高效的治理架构
网格化治理与功能化组织嵌入。“1+2N”网格治理体系实现党建与治理的深度融合:党员指导员统筹网格事务,监督组负责流程规范与廉政风险防控,N支服务队涵盖矛盾调解、环境整治、为老服务等专业领域。在“揭榜挂帅”机制下,党员主动认领民生项目,形成“群众点单—党员接单—组织验单”的闭环链条。某社区党员牵头整合民政、医疗资源,创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并存储“服务时长”,未来可兑换相应养老服务,激活社区内生动力。
标准化建设与特色化实践并行。基层党组织通过“强基提质”行动实现规范化与创新性统一:开展社区议事会、民情恳谈会,围绕“楼道照明改造”“社区花园共建”等微实事制定行动清单。推行党支部星级评定制度,设立“党建创新指数”,既考核主题党日出席率等基础指标,也评估“智慧养老平台搭建”等创新项目实效,推动党支部从“开会签到”向“攻坚克难”转型。
三、创新驱动:激活多元参与的治理动能
数据赋能与经验传承双轨融合。“智慧治理数据平台”整合人口结构、设施分布等数据,构建“问题预警—资源调度—效果反馈”决策模型。同时,“老党员智囊团”将“枫桥经验”融入数字化治理,线上收集居民诉求,线下组织“圆桌调解会”,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群众性创新生态培育。社区创新工作室打造“党员领衔+群众共创”平台:在“微空间改造”创意擂台赛中,居民提出“屋顶农场”“共享工具屋”等方案,党员牵头组建设计小组,邀请规划师提供专业指导,最终将闲置角落转化为社区活力空间。某社区“共享花园”由居民认领养护责任,既美化环境,也通过共同劳作重建邻里信任。
四、人才培育:锻造专业复合的治理队伍
“青蓝工程”实现能力提升。“理论授课+现场带教”双轨机制打破代际知识鸿沟:老党员在旧改征迁一线示范“三步工作法”(政策讲透、情感沟通、利益平衡),年轻干部在电梯加装项目中学习协调物业、业主与施工方关系。将党小组会开在项目现场,针对停车位规划难题,集体研讨“错时共享”“立体车库”等方案,实现“从会议室到工地”的能力跃迁。
多维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构建“政治激励+能力认证+荣誉表彰”激励体系:设立“治理能手榜”展示旧改攻坚案例,开展“金牌调解员”技能比武,优秀干部可参与跨区域交流,赴先进社区学习“社区微更新”经验。
五、文化赋能:培育共生共荣的治理生态
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节气文化”成为联结情感的纽带,清明组织“睦邻茶会”共议社区事务,冬至开展“暖心饺子宴”关爱独居老人。“家风议事厅”邀请党员家庭带头制定《社区文明公约》,弘扬“勤俭持家”传统美德,通过“模范家庭评选”实现软性约束。
安全底线与绿色理念协同推进。“党员身边无事故”专项行动构建全民安全网络:党员带头巡查消防隐患,通过“随手拍”上传问题照片,物业公司接单后2小时内响应整改。“绿色责任田”制度将社区绿地划分为党员责任区,结合“环保积分兑换”活动,居民可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绿植,形成“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绿色治理循环。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以党建为轴心的系统工程,通过思想引领凝聚价值共识、组织革新重塑治理架构、创新驱动激发参与活力、人才培育夯实能力基础、文化赋能塑造共同体意识,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共治—长效发展”的治理生态。这一路径融合了数字化、专业化治理工具,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党建与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管理向制度治理跨越,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作者单位: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制酒二十四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