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五一”假期前后,在西部某省农村地区,村民收到不少酒席邀请函。滥办酒席高峰期,老母猪下崽要办酒,房子装修要办酒,买辆车要办酒,病愈出院要办酒……有村民感叹:“最多的一天,我要参加11场酒席,跑不过来就微信转账,当天送了4000多元红包。” 滥办酒席,不仅会造成极大食物浪费,也助长攀比之风,破坏公序良俗,成为许多人的不堪重负。透过“无事酒”“耍耍酒”“歪歪酒”等戏谑称谓,不难体味出人们对此反感、厌恶与无奈情绪。
滥办酒席缘何会成闻着香却吃着臭、民众反感却无奈跟风的村野陋习,究其原因多为攀比和“面子”所致。有的缘于比阔斗富,满足个人虚荣心;有的则旨在借机敛财或将以往送出去的人情收回来,只要有一家办“无事酒”,很多家就会想方设法跟着办,形成恶性循环。
破解困局需构建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治理格局。一方面,要探索 “契约式治村” 、红白理事会、“文明乡风积分系统” 等治理举措,完善村规民约,约定承办宴席种类、标准、规模、申报流程,既保留乡土温情,又建立刚性约束,有效遏制攀比浪费等不良风气。另一方面,要以示范引领打破治理僵局,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要对移风易俗的文明家庭广为宣传,以身边人典型事教育群众、引领风尚。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文明提升,更是精神家园重构。当农村社会摆脱“人情枷锁”,村民不再为“面子情结”所累,才能真正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打赢移风易俗攻坚战,需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治同频共振,用制度刚性矫正人情温度,以文化涵养柔性引导同向发力,在破立并举中重塑乡土社会的文明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