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绘就时代之美
——访巴蜀画派著名油画家余长明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余长明。受访者供图

画作《立体营救》。漆世平 摄

画作《人堤》。漆世平 摄

画作《美丽秘色》。漆世平 摄

画作《壮丽秋色》。漆世平 摄

    人物简介:余长明,巴蜀画派著名油画家,1958年生于四川绵阳,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公安文联首任秘书长、艺术顾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绘有《最美丽的“妈妈”》《立体营救》《九寨秋色》等作品。

    5月12日14时,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一间满溢着颜料气息的画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架上,照亮了正在创作的余长明。只见他手持画笔,在调色盘里蘸取颜料,随后精准地落在画布上,每一笔都充满力量。在他的笔下,警察身姿挺拔、眼神坚毅,执行任务时的专注与果敢跃然眼前。

    余长明自幼便对画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凭着对艺术的热爱,1976年,18岁的他作为文艺骨干被特招入伍,并于次年进入部队美术培训班学习,就此开启了一段与艺术紧密相连的别样人生。

    初入军营,余长明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部队驻地周围是民族聚集区,火把节的篝火、豪迈的酒歌、舞动的裙摆,都深深地触动着我。”余长明回忆,白天,他扛枪训练,夜晚,他伏案临摹,将战士的坚毅融入画布。

    彼时,部队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一场露天电影便能让战士们欢呼雀跃。部队会在最高的攀枝花树上升起红旗,这抹红色透过山雾,将“放电影”的信息传递给山里山外的连队。年轻的余长明被这一幕深深触动,他铺开画布,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下军营的日常,创作出人生第一幅正式作品《大凉山上升红旗》。画面中,红旗猎猎,战士们列队欢呼,远处山峦叠嶂,生动的画面藏着军营真实的生活场景。

    “那时的军营生活,教会了我如何用眼睛捕捉生活的艺术之美。”余长明说,这段军旅生涯令他获益匪浅,“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更使我懂得应该怎么去画军人,如何展现他们的英姿,让我在后来画警察、画人民子弟兵时,总是充满感情和激情。”

    1989年,余长明通过努力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因基础不太好,他便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素描写生。“他的课堂习作很有味道,表现了较好的天赋和个性。”余长明的努力,得到当时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刘大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主席)的认可,称赞其“很努力、很刻苦,他的感觉很好,路子对”。

    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余长明回到四川省军区从事宣传文化工作。1999年,四川省公安厅成立全国首个警察书画院,余长明脱下军装,换上警服。身份的转变,让他的画笔从军营转向警营,创作出大量讴歌公安干警的画作。《警营岁月》《巡逻路上》《大练兵》……在他的笔下,每一个画面都充满力量,让观者如身临其境。“作为警察画家,我的责任就是用手中的画笔,为那些平凡普通的公安民警和子弟兵留下真实的一幕。”余长明说。

    2008年,余长明创作了一幅被艺术界称为表现四川抗震救灾主题的绘画经典《最美丽的“妈妈”》,歌颂伟大母爱,引起社会极大关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后,余长明第一时间奔赴重灾区映秀、北川、江油等地。废墟之上,他被许多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动,其中29岁的江油女警蒋晓娟在受灾群众安置点为9名婴儿哺乳的事迹令他眼眶湿润,他决定用画笔记录下这一感人场景。经过半个月的精心创作,《最美丽的“妈妈”》诞生了。画面中,蒋晓娟垂眸凝视怀中的婴儿,警服上沾满尘土,眼神却温柔而坚定,她身后的背景是坍塌的房屋和忙碌的救援队伍,一束光斜照在她的身上,仿佛灾难中升起的希望。

    在《最美丽的“妈妈”》之后,余长明又相继创作了《人堤》《立体救援》《激战堰塞湖》等抗震救灾系列作品。其中,在巨幅画作《立体救援》中,十几位消防员和武警战士在废墟上紧急抢险,群像式的描绘让画面有着雕塑般的雄浑与凝重。作品曾应邀参加“中国梦 强军梦”全军大型美术展览。

    除了军营、警营题材的主题油画,最近这些年,喜欢前往川西高原采风写生的余长明也创作出了不少风景佳作和人体艺术作品。与之前表现铁血男儿和英雄主义的画面相比,风景画中的自然风光更展现出其内心柔情似水的一面。作品《九寨秋色》中,枫叶如火,清泉如练,牧人与木屋点缀其间,光影交织如梦,仿若世外桃源;《康巴汉子》用厚重的油彩堆砌出高原的粗犷,人物眼神如鹰隼,藏袍上的纹路仿佛能触摸到风霜……而余长明的人体油画系列,则以古典写实手法歌颂表现人体美、线条美。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回顾余长明的艺术生涯,40多年里,他一直执着坚守自己的艺术信念,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从平凡中挖掘伟大,从真实中展现美好。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大型美术展览,获得十余项国家级重要奖项。在他的笔下,时代不再抽象,每一个跃动的笔触,都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每一抹交织的色彩,都蕴含着人间的温度。

    余长明的作品具有深沉的感染力,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把饱满的情感赋予了笔下的作品。这种情感来源于他对艺术的无比热爱。如今,余长明依然保持着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在自己的艺术田野里辛勤耕耘。他说:“在这个艺术多元的时代,要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不随波逐流。我将不断前行在艺术的道路上,用手中的画笔渲染出时代的脉脉温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当前:B4版(2025年05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