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巴中,幸福正拔节生长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开栏的话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集中表彰了一批文明城市、村镇、单位、家庭、校园和道德模范。

    为充分展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即日起,本报开设《文明炼成记》专栏,聚焦各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成果和经验,持续彰显文明的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敬请关注。

    数说巴中

    规划42个潮汐式经营区

    疏导1249个游动摊点

    设置“缝修补擦”便民亭14个

    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

    突出问题10000余个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8个

    全国文明单位14家

    全国文明家庭4户

    全国文明校园3所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937个

    既有住宅增设电梯1200余部

    农贸市场改造提升10个

    建成城市公园21个

    夏日清晨,清风拂过四川省巴中市南池艺术广场,市民伴着朝霞在广场上散步、跳舞、对弈……在阵阵欢声笑语中,巴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惬意的城市生活跃然眼前。

    自2015年2月被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来,巴中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矢志不渝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十年来,在“四龛福城”的千年文脉里,在“一城三区”的蝶变图景中,365万巴中儿女用双手编织出文明创建的锦绣华章。

    5月23日,巴中市被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民心所向 幸福落地生花

    夜幕低垂,走进恩阳区义阳二街,清新时尚的外立墙面、各式各样的美食商铺、来来往往的市民游客,在灯火阑珊中营造出最具市井烟火气的城市风景。

    4年前,义阳二街还是一条不起眼的背街小巷。“街道路面坑坑洼洼,两旁房屋破旧,外立面墙体不时脱落,出行不仅不方便,还存在安全隐患。”提起义阳二街曾经的模样,在附近住了20年的居民李烨打开了话匣子。

    2021年,恩阳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让义阳二街迎来了转机。短短5个月时间,恩阳区对义阳二街进行建筑风貌改造、街道功能提升、文化场景打造。“改造后的街区,无论是吃饭消费还是休闲小憩,都是一个好去处。”李烨说。

    在义阳二街悄然发生变化的同时,经开区西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出了幸福感;恩阳区第四小学门前的断头路被宽敞的柏油马路、加宽的人行道取代;巴州区宕梁街道中坝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在“市民诉求大起底”中得到解决……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巴中市把民生工程做到群众心坎上,把为民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窝里。建设城市公园,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一项项民生工程持续解锁城市“幸福密码”。

    今年2月以来,巴中还在全市实施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加快建设品质生活宜居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新期盼。

    文化厚重 润泽城市发展

    “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漫步恩阳古镇,随处可见的红军石刻标语和革命旧址,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

    “1932年红军入川,在这里一驻三年,留下了大批红军文化遗址。”恩阳区文广体旅局副局长李永兵介绍,近年来,恩阳古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依托红军经理处旧址等红军文化遗址,推出红色剧目、红色研学旅游线路、红色讲堂,同时通过植入红军服装换装、游客街演等业态,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当我换上红军服去观看红色剧目演出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来自陕西安康的游客胡勇说道。

    紧邻恩阳古镇,还有一座集视听科技、文博科创、动漫科幻、影视科普于一体的科普大世界。每到周末,这里便人头攒动,市民游客被全国最大16K沉浸式超高清球幕飞翔影院吸引,在裸眼3D影片《飞越蜀道 千年米仓》中沉浸式体验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无限魅力。

    巴中,北望秦岭,南下成渝,是巴文化的精神原乡,亦因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和首府,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巴中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用现代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文化+文明”的双轮驱动策略,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水平,推动城市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精品剧目进巴中”“送文化下乡”“新时代乡村文化大集”等文化惠民活动亦精彩纷呈,将文化服务送到了巴中群众的“家门口”。

   乡风文明 浸润和美乡村

    “宴席不超过20桌,礼金控制在200元以内,成本每桌不超出300元”……初夏时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不时传来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

    枇杷村党支部书记夏时忠介绍,以前枇杷村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情况比较严重,水涨船高的礼金给村民生活带来不少困扰。2014年,村里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可办和不可办的宴席,对宴席桌数、菜品标准、随礼额度等进行规定,有效破除了婚丧嫁娶中的陈规陋习。

    “我家因母亲祝寿时在村规民约规范中办宴席,没收任何礼品、礼金,上了红榜,得到了全村表扬。”枇杷村2组村民金正宽笑着说,现在村里流行红白事简办,余事不办,一年下来,光礼金就能节约近3000元。

    离开枇杷村,记者来到了经开区奇章街道郑家山村。道路入口、村民广场、村居院墙等处,“立家规 传家训 树家风 扬家德”“孝老爱亲”等家风文化元素格外醒目。

    “为引导村民传承优良家风,以好家风带民风促乡风,我村大力开展了孝道文化建设,每年组织开展‘文明家庭’‘五星农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郑家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敏介绍,该村还专门为上榜家庭制作了奖牌,村民往家门前一挂,小小的牌子,传递着向上向善的家庭文明新风。

    乡村要美,美在文明;民风要正,正在乡风。在巴中的乡村田野,反对铺张浪费、弘扬孝亲敬老等理念正融入村民生活,文明成为乡村新风尚。

 

    让幸福生活具象化

    ◎ 四川省巴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张夕铫

    巴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历经三届、十年,当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消息传来时,万千感慨涌上心头——这片红色土地以三千六百多个日夜的执着,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川陕苏区红军十六字训词,熔铸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磅礴力量。

    这份荣誉,不仅凝聚着365万巴中儿女的心血和汗水,也承载着全市十年文明创建的艰辛与收获。

    作为巴中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度参与者,我亲历并见证了文明创建给巴中带来的每一处变化。从老旧小区斑驳楼道间新装的暖心扶手,到智慧农贸市场生熟分区的明净灯牌;从“潮汐摊区”升腾的烟火气,到米仓古道AR光影中的历史回响;从恩阳河畔的红色基因传承,到校园穹顶下的星河之梦……每一处蝶变,都是民生答卷上的铿锵注脚。那些躬身督查的晨昏、叩门问需的寒暑、攻坚克难的昼夜,终化作市民嘴角的笑意和街巷舒展的容颜。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于巴中而言,全国文明城市这份荣誉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序章。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全力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以全龄友好承载“朝夕守望”的温度,以宜业宜居织就幸福经纬,以智慧治理浸润城市肌理,以千年文脉厚植城市基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幸福生活更加具象化。

 

当前:1版(2025年05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