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患上“AI依赖症”
◎ 邓国强

    近年来,AI、大模型、元宇宙等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正在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催生出“万事不决问AI”的现象。与此同时,有部分人已然患上了“AI依赖症”,将AI的角色定位从“工作助手”异化为“思维拐杖”。

    毋庸讳言,AI的出现已经悄然改变文稿的起草方式。比如,给AI一个指令,它可以迅速给出一个提纲,供文稿起草者参考;又如,联网搜索可以从海量资料中迅速、精准萃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让作者腾出更多精力用到文章的思路和立意层面;再如,经过针对性训练,AI处理的常规应用文体基本能够达到初稿水平,特别是在撰写表达观点的文章上甚至远超一般人的认知水平,引经据典、举例论证的能力令人称奇。

    然而,尽管AI可以整合海量信息,但缺乏人类的情感和思考,它生成的文稿或许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但缺乏深度和独特见解,根本无法展现每个人的个性化特点,而且从长远来看,长期依赖AI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这可能会让人逐渐丧失独立思考、价值判断、思维创新的能力,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对于真正的创作者而言,AI只是分担了执行层面的工作,它并不能替代人类的思考。经过实测,要想让AI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稿,使用者必须对其进行诸如结构、逻辑、文法等方面的系统化训练,如果使用者对文稿没有研究,AI也只会敷衍地搬运堆砌文字,生成的文稿既没有思想,也不接地气。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AI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正确使用。患上“AI依赖症”,不仅会使灵魂生锈,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在无形之中消解了责任心,衰退了创新力。“AI依赖症”就像一把无形之刀,割裂了人与工作之间的深刻联系,让工作变得机械乏味,长此以往势必助长躺平、漂浮之风。尽管AI发展迅速,但其属性仍然只是辅助与赋能的工具,正如学者彭兰所言:“通过技术发现与补充人的能力局限,通过人的力量来纠正机器的偏狭与误区,才是人工智能的要义。”

 

当前:A3版(2025年05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