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不能有“松弦”之时
◎ 舒爱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后的《条例》,以更严格的制度螺栓拧紧党政机关的“钱袋子”。这一举措不仅是对铺张浪费的再度亮剑,更是向全社会释放明确信号: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有“松弦”之时,“过紧日子”必须成为常态化的治理自觉。

    历史经验早已证明,勤俭节约是治国理政的永恒课题。延安时期,共产党人依靠“延安作风”赢得民心;改革开放初期,勒紧裤腰带搞建设成为发展共识。而今,面对财政收支压力与民生需求增长的双重挑战,一些地方仍存在政绩工程劳民伤财、公款浪费花样翻新等现象,如贵州独山县水司楼等形象工程遗留巨额债务,某地年底突击花钱造成资源空转,不仅是在挥霍公共资源,更是在透支政府公信力。

    此次《条例》修订以“制度刚性”破除“行为弹性”。针对公务接待中转移接待费、高档宴请等隐蔽问题,明确实行“清单制度”“总额控制”;针对年底突击花钱顽疾,健全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各项细化条款如同精准的手术刀,直切浪费“病灶”。同时,通过巡视巡察、审计、群众监督等多维度监督网络,构建“全天候”监督体系,让“松弦”行为无处遁形。

    “过紧日子”不是简单的节流,而是治理智慧的升级。党政机关的“紧”是为了民生福祉的“宽”。将资金投向医疗、教育、基建等领域,以“用得精准”换取“发展有效”,这正是现代化治理的核心要义。若因短期政绩冲动而松开支之弦,实则是以民众利益为代价的短视行为。

    拧紧制度螺栓,更需拧紧思想发条。老一辈革命家“一条毛巾用十年”的作风,新时代干部“线上会议压成本”的实践,皆证明“过紧日子”是作风与能力的双重考验。《条例》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当每一分公款的使用都接受阳光监督,当“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成为官场共识,“过紧日子”方能从制度约束升华为文化自觉。

    “治大国若烹小鲜”,唯有以制度铁律杜绝“松弦”之举,以监督利刃斩断浪费链条,以治理智慧校准支出方向,方能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当前:A3版(2025年05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