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刃向内改革,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服务清单,大家的信任又回来了
● 立足资源禀赋,农产品从“按斤计价”到“品牌溢价”,守着家门口就能赚钱
● 精神也要共富,家训上墙时刻提醒,“千人坝坝宴”评先进,“黑滩精神”尤为关键
5月23日,202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四川省江油市新安镇黑滩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这个曾默默无闻的村庄,如何在短短数年间实现华丽蝶变?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文明密码。
党建引领聚人心
几年前,黑滩村一度面临业主倒闭、产业低迷、矛盾频发的转型困境。为破解难题,村党总支以“党建强基”为突破口,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服务清单,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党员干部走访群众500余户,解决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等民生问题142件。创新“五长共治”机制,40个网格由党员担任网格长,在矛盾调解、环境整治中发挥了“主心骨”作用。针对历史遗留问题,成立“资产清算小组”,盘活闲置土地2000余亩。通过“三务公开”,村级财务、项目等村级事务实行透明化管理。老党员张大爷感慨:“现在村里的大事小情我们都清楚,大家的信任又回来了。”
“当时,部分企业因经营困难撤出,加之土地流转纠纷频发,导致村民收入出现波动。”谈及那段时期,村党总支书记至今印象深刻。面对困境,黑滩村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全面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变革。
产业振兴创品牌
曾经的黑滩村虽有千亩良田,却因产业单一而收益有限。如何让土地生金?在党总支的带领下,黑滩村立足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的发展新路。
村集体盘活厂房、土地资源,完善农业园区功能,引进7家农业企业。其中,合作社年产值超千万元,带动100余户村民就业;“状元种植养殖”“蜀诗果树”合作社打造千亩果园,种植葡萄、车厘子等特色水果,年产值达3600万元。依托“春看花、夏摘果、秋赏菊、冬品梅”四季旅游品牌,黑滩村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
“守着家门口就能赚钱,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农家乐经营户薛大爷满脸笑容地说道。近年来,黑滩村通过农业合作社搭建电商助农平台,通过直播带货,无公害蔬菜、有机水果远销各地;创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0人,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
随着“甜蜜新安”区域公共品牌的成功注册,该村农产品实现了从“按斤计价”到“品牌溢价”的转型升级。果农胡玉芬的梨子年销售额从原来的100万元大幅提升至300余万元。“现在果子还没成熟,订单就源源不断地来了!”胡玉芬欣喜地表示。
文明深耕育新风
物质富足了,精神如何富足?黑滩村的做法给出了生动答案。在物质生活改善后,这个村庄将培育文明乡风作为重要课题。
走进村庄,环境整治让这里焕然一新。培育“新风小院”31个,打造“微景观”24处,村庄绿化率提升至45%,河道重现碧波荡漾。村民纷纷表示:“现在谁家院子不干净,自己都觉得脸上无光。”如今,白墙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缤纷的花海之中,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赞叹:“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家训牌格外醒目。“做人讲道德,做事讲良心;种田不怕累,打工不怕苦……”村民刘佳指着家门口悬挂的家风家训牌对村干部说,“每天进出都能看到,时刻提醒着怎么做人。”移风易俗墙绘、村规民约与家训牌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明风景线,潜移默化地引导村民行为。
村里每年举办的“千人坝坝宴”活动别具特色。在这个平台上,村委会评选“村级最美系列”人物,表彰“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等先进典型。李朝蓉家庭因悉心照料瘫痪公婆获评“好儿媳”。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村史馆收藏着老农具和家风故事,藏书超5000册的农家书屋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百人志愿服务队通过“田间课堂”“院坝恳谈”宣讲政策理论,红白理事会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将彩礼限额写入村规民约。定期评选“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用身边榜样带动乡风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从省级文明村到全国文明村,黑滩村的蜕变印证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深刻内涵。其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实干苦干干成事业”的“黑滩精神”尤为关键。正如村党总支书记所言:“只要永葆敢闯敢试的勇气,坚守实干苦干的作风,就没有翻不过的山、跨不过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