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城市治理面临新的拷问——
智能设备该如何“说话”

    编者按:

    车辆抬杆、快递柜、红绿灯、智能门锁……小区内外,自带语音播报的智能设备因“说话”变成城市生活的新烦恼。近期,有媒体报道,天气炎热,家家开窗,各类语音播报声声入耳,引来了不少扰民投诉。这一现象暴露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短板。

    智能设备的语音功能设计无非两个目的,一个是对用户起到提醒作用,一个是方便视障人群。但设备自动“说话”也会带来两大副作用,一是存在噪音扰民问题,二是会暴露隐私信息。那么,哪些设备可以“说话”?智能设备扰民问题要如何解决?智能设备的“说话权”又应掌握在谁手里?本期《文明棱镜》栏目围绕这一议题,讨论城市治理如何在便利与安宁间找到平衡点,在技术狂飙的时代守住“不打扰的温柔”,让城市既有智能的效率,也有人文的温度。

“声声刺耳” 蒋跃新  作

    给智能设备“音量”立规矩

    ◎ 许兵

    智能设备带来的噪声困扰,让不少人选择投诉,但往往陷入“整改—反弹—再投诉”的循环。究其根源,在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智能设备“说话”进行规范。现行噪声管理相关法规,大多聚焦传统噪声源,对智能设备这类新兴噪声缺乏针对性规定。

    精准立法,为智能设备划定“音量红线”。完善法律法规,首先要明确智能设备噪声的认定标准。可结合不同使用场景,制定分级音量限值,如居民区和商业区可以进行区分,白天和夜间限值也应不同。同时,对播放频次、持续时长等作出规定,避免设备长时间、高频次发声。此外,还需厘清责任主体,明确生产厂商、设备使用者、场所管理者各自的责任边界,避免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

    制度建设不仅要有“硬约束”,还需配套“软引导”。建立智能设备噪声治理的激励机制,对主动采用降噪技术、遵守相关规定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政策优惠或表彰奖励。诸如,对研发先进降噪技术的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和技术推广渠道。通过正向激励,引导全社会形成重视智能设备噪声治理的良好氛围。

    协同共治,织密噪声防控“责任网”。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噪声数据。对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提高违法成本。同时,畅通公众监督渠道,鼓励居民通过线上平台、热线电话等方式举报噪声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格局。

    从“噪声投诉”到“规范先行”,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更是保障人民权益的必然要求。只有用完善的制度为智能设备“说话”划定边界,让“科技向善”从法律条文转化为社会共识,才能让技术发展既充满活力,又不失秩序,让城市在科技进步中依然保持宁静与美好,最终形成文明自觉,迎来“静”享科技红利的智慧时代。

    智能设备噪音治理须“把脉开方”

    ◎ 黄根华

    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居民社区以及各类场所,智能设备的噪音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城市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但笔者认为,对智能设备噪音乱象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把脉开方”,进行分类管理。

    为必要服务“降噪”,向非必要营销“亮剑”。智能设备按功能属性大致分为必要服务类与非必要营销类。对于必要服务类设备,如医院的智能导诊系统、消防通道的应急语音提示等,这类关乎公众生命健康与安全的设备,即便存在噪音问题,也不能简单取消,而应通过技术手段优化。诸如采用定向传音技术,将声音精准传递给需要的人群,既保障了服务功能,又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干扰。而对于商业街的智能广告屏、商铺的迎宾喇叭等非必要营销类设备,应制定并执行更为严格的标准。特别是在公众休息的时间段,可以通过划定“静音时段”,要求商户在午休时段及夜间关闭高音量的营销设备。

    在居民区域“做减法”,于公共区域“设阈值”。不同设备使用场景对噪音的容忍度差异显著,需实施分区管理。居民区作为居民生活休憩的核心区域,对噪音容忍度最低。可以将智能门禁系统的语音播报音量降低,并设置夜间静音模式,同时在快递柜旁加装静音取件按钮,让居民自主选择是否接收语音提示等。在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公共区域,可适当放宽音量标准,但也要对播放时段、频次进行规范,同时通过安装噪音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智能设备音量,一旦超标立即触发预警,要求责任方整改。

    让厂商担起“首责”,用标准筑牢“底线”。解决智能设备噪音问题,离不开生产厂商与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生产厂商作为源头,应在产品研发阶段就融入降噪设计。监管部门需发挥作用,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明确不同类型智能设备的噪音限值、技术规范等。同时,建立产品准入机制,对不符合标准的设备禁止上市销售。市场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推行智能设备噪音认证制度,未获认证产品禁止销售,倒逼企业将降噪成本纳入研发预算,提升产品性能。

    “减”音量就是“增”文明。智能设备的普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发展不能以牺牲公众生活质量为代价,唯有坚持精准管理,根据设备属性、使用场景分类施策,推动生产厂商与监管部门形成合力,让智能设备懂得何时该保持沉默,实现真正的智能。

    智能语音播报要力求“技术向善”

    ◎ 樊树林

    一枚硬币有正面,也有反面,智能语音播报技术在提升公众生活品质的同时,在一些具体生活场景的运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在强化精准管理的同时,推动“以人为本”的技术向好向善也尤为迫切。

    智能语音播报出现问题,是多方因素叠加导致的。一则,部分厂商在设计时过于追求功能实现,忽视了实际应用场景和用户的多元需求;二则,厂商沉迷于“会说话”的智能表象,却遗忘了不同群体对声音的差异化需求;三则,当前针对智能语音播报的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不够完善,导致管理上存在空白。笔者认为,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当下,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契合统一,才是平衡诉求的发力点、着力点。

    推动技术创新与优化是不二法则。产品设计应在借鉴先进技术的同时,将居民诉求作为技术开发运用的前置条件,不能在播放设置上“大水漫灌”。如可以采用语音定向播报技术,将声音集中在特定方向或区域内;运用智能调节技术,根据时间、光线及周围环境的声音强度自动调节音量 ——夜间或安静环境中自动降低音量。

    公共空间不能沦为技术的试验场,向善向好的技术要遵循个人信息处理的“最小必要原则”,一些智能设备有必要变换提示方式,将语音提示改为灯光提示或文字提示,部分设备需提供“夜间模式”等选项。

    人类塑造技术,技术服务人类。智能设备是工具,本无善恶之分。让智能设备的应用符合公众生活的价值理念,释放技术的最大善意,是当下也是未来很长时间的重要议题。技术开发者和企业必须恪守技术伦理,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将用户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在产品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充分进行伦理评估,确保技术的应用不会对用户的隐私、安全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当前:3版(2025年06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