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观摩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武琼的《杨树之歌》(北师大版)的示范教学,其“语文味”充盈课堂,令人记忆犹新。叶圣陶先生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所谓“语文味”,实质上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学科本质。
把准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作为语文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区别不同学段不同目标。例如,第一学段识字目标中,要求体现小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们的课堂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花样翻新,考虑着怎样吸引学生。《杨树之歌》的教学中,教师范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读,会读的大声点,不会读的低声点,然后自由读,读不准的字自己注上符号。在此基础上,出示生词,学生试读,不会读的听别人读。整个识字过程,教师没有丝毫越俎代庖,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强烈,教学目标达成。
遵循语文学习和认知规律。语文教学有其学科规律,各学段学生认知发展亦有差异。低年级学生比较适合形象思维开发,如武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哗啦啦”时,发问:“哗啦啦”指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声音?学生争相发言,“下雨时,哗啦啦!”“自来水,哗啦啦!”教师并不满足这样的答案,追问:如果把“哗啦啦”换成“呼呼呼”呢?学生异口同声:“不行!因为‘呼呼呼’是刮风时发出的声音。”从而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准。语文教学不妨咬文嚼字,咬嚼出文字的味道。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也许缺少了些深度,拿不准重点的现象时有发生,自然透不出语文味了。
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思,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武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悟“谁在听大叶杨唱歌?表情怎样?”之后,设计了说话训练环节,即大叶杨还会唱歌给谁听?听得怎样?学生兴趣盎然:蝴蝶听大叶杨唱歌,花枝招展;小草听大叶杨唱歌,更加翠绿;爸爸听大叶杨唱歌,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我听大叶杨唱歌,脸上绽开了笑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之所以缺乏兴趣,是因为训练形式单一、训练点选择抓不住学生思维规律。
关注学生学习心态变化。语文教学不是机械教课文,而是用课文去训练,每一个教学设计,都要为学生学习意愿服务,即让学生想学,愿意继续学。我们往往受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只追求让学生该写的会写了,该背的背上了,课后习题做对了,很少关注学生学习心态的变化,即让不想学的想学,想学的幸福地学,幸福地学的可持续地学。武老师在课堂小结后,布置学生把《杨树之歌》背给爸爸妈妈听,她夸奖孩子们真不简单,课始还读不顺畅的一首诗歌,短短的时间内不仅读顺了,还背上了。“不过还有个作业,同学们课后观察一下,除杨树会唱歌外,还有哪些树会唱歌?记下树的名字,看看有什么发现?”将课堂拓展到课外,将兴趣延伸到校外,感受语文学习是简单的、有趣的!
“语文味”以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让学生“咬住语言不放松,千方百计学语文”。当然,语文课型除了阅读课之外,还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练习课、习作课、复习课等,无论哪种课型,都要让学生有滋有味,这个“味”就是“语文味”,即便是复习课,也要让学习温“故味”而知“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