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赶集,中国和老挝青年在这个书社一起读书
◎ 本报记者 袁矛

    6月7日,在位于中国与老挝边境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曼烈村的“国门书社”内,十几名中老两国青年围坐在一起,认真阅读着手里的书籍。当记者走进这座傣家吊脚楼时,老挝留学生玛妮章·阴塔莰正用略显生涩的中文,真挚动人地朗诵着文章,周围的学生都在专注聆听。

    这样的文化互动已成为常态,每逢曼烈·中老“国际老庚”大赶摆日(“赶摆”意为,赶集),“国门书社”的“阅读摆”便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两国青年以书为媒,跨越语言与国界,展开一场场关于文明互鉴与思想共鸣的对话,在润物无声中编织着跨国情谊。

    “十年前这里还只是边民赶摆歇脚的地方,如今我们有了国门书社和‘阅读摆’赶摆活动,边关的孩子能读到更多的书,老挝的年轻人也愿意来交流,这里成了两国青年的文化驿站和边民的精神家园。”曼烈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岩书感慨道。

    作为勐腊县建设“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和打造陆路口岸文明实践集群的关键支点,曼烈村通过创新“国门书社+”模式,深化中老文化互动,将传统农家书屋升级为集文化惠民、文旅融合、跨国交流、乡村振兴于一体的“文明实践驿站”。

    为了方便村民们随时能借到书,书社从传统村社房迁至村民小组长家中,增设中老双语读书角、中老文化展示平台,让书香跨越国界,为边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现在我们看书非常方便,我割胶回来就能随手借本书看。”村民岩温叫开心地说。

    “国门书社”阵地的变迁,生动诠释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同时,书社还不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边境故事会、亲子阅读等文明实践活动,让阅读风尚融入边民生产生活。

    “我们不仅要让‘国门书社’这样单一的文明实践点用起来、红起来、活起来,更重要的是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让文明实践从单点辐射升级为网络覆盖。”中共西双版纳州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当前,在相关部门统筹协调下,曼烈“国门书社”与口岸联检部门、跨境企业已成功共建“文明实践集群”,组建“国门老庚”志愿服务队服务群众。同时,“国门书社”与勐满公路口岸“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物理联通与精神交融的边境文明双枢纽,让文明之花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绚烂盛放。

当前:A1版(2025年07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