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建催开文明之花
——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结硕果
◎ 赵越

    近年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核心,通过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面覆盖城乡基层,一幅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精神文明建设画卷正徐徐展开。

    擦亮文明底色  绘就幸福图景

    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邻里关系融洽……漫步在香达镇大桥村,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作为拥有453户2034人的半牧半农纯藏族村寨,大桥村精神文明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全村五星级文明户398户,占87.86%,先后获评省级文明村镇、全国文明村镇,入选青海省“美丽宜居村庄”候选名单。

    在保障群众生活方面,大桥村以牦牛产业为基础,近两年新增牦牛存栏量达214头,并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左右。“我们村深度挖掘扎曲河峡谷、卡拉荣国山原始森林、高山瀑布等生态资源潜力,年接待游客量超万人次,近三年旅游综合收益达30万元。”大桥村工作人员说。

    大桥村还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志愿服务参与度、村规民约遵守情况等纳入积分评定体系,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一举措实现基层治理与文明创建的深度融合。

    校园里,文明的种子也在茁壮成长。走进省级文明校园——毛庄乡中心寄宿制小学,学校文化氛围浓厚,教学楼的墙壁上张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励志格言等。学校持续深化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将健全人格培养与综合素养提升融入日常教学,通过系统化德育实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体育、艺术等多元化课程,满足各民族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同时,常态化开展“国旗下的讲话”“马克思主义观”专题教育活动,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为强化文明习惯养成,学校还推选学生会成员成为监督员,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毛庄乡中心寄宿制小学工作人员说:“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德与价值观的塑造。”

    大桥村和毛庄乡中心寄宿制小学都只是囊谦县众多村镇和校园迈向文明的缩影。近年来,囊谦县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先后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坚持“成熟一个、创建一个”精细化推进原则,构建起全覆盖式文明创建体系。截至目前,囊谦县已成功创建各级文明村49个,占村(社区)总数的64%,创建各类文明校园19个,占总数的22%……逐步形成文明创建全民参与、全域开花的良好态势。

    发挥榜样力量  弘扬文明风尚

    榜样力量引领文明风尚,楷模精神铸就城市之魂。在囊谦县,好人频出,善行不断,更确木兰就是其中一位典型。

    今年是更确木兰从事藏医工作的第19个年头。1993年,11岁的他便跟着身为藏医的舅舅学习藏医、识别藏药。2000年,18岁的他前往西藏藏医药大学学习,这一学就是6年。2006年,24岁的他学成归来开启义诊之路,并成立“慈行喜愿会”。多年来,他累计义诊5.5万余人次。

    2011年,他创办囊谦县慈行职业技术学校(现玉树州藏医药职业学校),这是玉树州第一所公益性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如今,从这里毕业的600余名学生中,有的在村里当医生,有的自己开诊所,还有的在药厂工作,他们扎根家乡,做好父老乡亲的健康“守门人”。

    更确木兰的事迹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他获得“青海好人”“玉树好人”荣誉称号,成为囊谦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发挥着榜样引领作用。香达镇江卡村西然一家被评为“五星级文明户”后,全家人都很自豪。“作为一名生态管护员,我会继续以身作则,让这份荣誉不仅挂在门楣上,更要扎根在日常生活里。”西然说。

    囊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白玛卓玛说,近几年,囊谦县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学好人在行动”“模范人物走基层”等活动,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持续展播本土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并向省州推荐“中国好人”“青海好人”“玉树好人”各类道德模范人物,成功推荐2名“青海好人”,推荐1名“囊谦好人”入选“中国好人”候选人名单,这些道德标杆在潜移默化中引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推行“红黑榜”  晒出文明新风

    环境卫生“红黑榜”是囊谦县为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卫生面貌、激发村民参与整治的主动性而设立的一项制度。

    毛庄乡党委书记马贵强介绍,毛庄乡于2023年起开始推行环境卫生“红黑榜”制度,每周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藏汉双语红黑榜,公示先进、督促落后,群众参与举报环境卫生问题数量不断增多,进一步推动环境治理常态化。

    今年4月下旬,毛庄乡对乡域内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开展第1次督查评比,孜荣村、孜麦村因人员组织完善、人居环境卫生较好荣登红榜;麻永村和赛吾村因人居环境卫生较差、乡道村道周边整治不到位被列入黑榜,这让村民们感到很羞愧,纷纷表示会立即改正,争取早日“摘黑”。“红黑榜”制度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人们的行为,激励着大家向好向善,有力推动囊谦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扫码查看视频
玉树州囊谦县
融媒体中心提供

当前:B1版(2025年07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