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守与践行“科技长虹 产业报国”是长虹人执着的追求。(长虹控股集团供图)
早晨9点10分,阳光洒在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里,为这座现代化工业园区镀上一层金色。在长虹智慧显示制造工厂的LED看板前,冯楚贤的红色工牌在闪烁的监控屏前快速掠过,她仰头紧盯屏幕上的预警提示,眼神专注。
与此同时,家电健康治理应用研究中心内,何金华正用镊子夹起洗衣机主板上的一颗电容,台灯在他眼角的皱纹里投下细密的光影。他用红笔在检修单上圈出焊点,仿佛在给家电做一场精密的“手术”。
而在长虹空调两器厂房的胀管机前,刘金兰已经完成了第32次芯体搬运,汗水顺着下巴滴在蓝色工装上,却丝毫没有打乱她45秒一次的精准节奏。
智造浪潮中的“破浪者”
“正确的标签要放在这个位置,大家要多留意监控看板的预警信息。”上午10时,在长虹智慧显示制造工厂的生产线上,身着蓝色工作服、戴着黑框眼镜的冯楚贤宛如一位沉稳的指挥官,正在与团队一起测试自动扫码、耐心地与身旁工人交流。她眼神中透着专注,话语简洁却充满力量。
冯楚贤是长虹智慧显示工程技术所MES工作室主管,同时也是长虹控股集团“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的领办人。进入长虹二十多年来,她始终扎根一线,带领团队在行业技术的荆棘丛中披荆斩棘。面对行业技术难题,她从不退缩,凭借着一股敢啃硬骨头的劲儿,带领团队实现了行业首创——将原材料立库、整机生产线和成品立库无缝集成。这一创新举措,极大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那时我刚走出校门,对技术充满憧憬。”冯楚贤回忆起1998年刚加入长虹时的情景,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一开始,她被分配到彩电一部负责装调工艺工作。“初出茅庐,对我来说制作工艺清单、识别关键质控点都是难题。”她虚心请教师傅、同事和前辈们,并主动投身一线,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不到一年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装调工艺技术人员,这一干就是10年。
2008年,冯楚贤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她被调入电视公司工艺技术所从事产品工艺工作,和此前装调工艺工作完全不同。产品工艺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领域,是产品从设计到制造间的关键桥梁。面对新工作的挑战,她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向同事请教,持续探索创新。在她负责的导电涂料(电磁屏蔽)技术攻关项目中,她和团队日夜钻研,往返于工厂、实验室,经过几十次的反复试验,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成果大批量应用于电视产品,为公司创造了几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2020年10月,“冯楚贤巾帼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她和她的团队屡创佳绩,她也因此获得“绵阳市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
荣誉加身,冯楚贤并未止步。如今,她持续带领团队开展设备预测性维护、物料动态盘存、精准抽样等多个项目,推动公司智改数转战略落地实践。团队每年独立完成超100项开发优化任务,其领衔的创新工作室还承担着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重任,在智造征程上继续破浪前行。
家电健康的“守护者”
在家电健康治理应用研究中心,何金华一边回复着关于技术培训的消息,一边对身旁的同事说:“天气热起来了,咱们得做好技术储备工作。”眼前的家电健康治理应用研究中心,布局了展示区、成果陈列区、技术实验区等,展示并陈列了家电健康与疾病预防科研等方面成果,技术试验区里,洗衣机、冰箱、电视、空调等家电摆放有序。这天,他要研究一台子母洗衣机,从专业安装与专业维修的视角对结构、电路布局、关键参数等进行分析、测试、总结,他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何金华是四川长虹快益点电器服务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1997年进入长虹以来,他从一线装配、焊接、调试、维修干起,到如今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条路,他走了二十多年。
何金华年少时便对电子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我的物理还不错,喜欢跟在老师后面问这问那,周末和寒暑假还经常跟随老师下乡修电器,收集和订阅了许多技术刊物。”何金华回忆,高中毕业时,他已能维修大多数电器。高考失利后,他毅然从四川苍溪老家来到四川绵阳,通过应聘一线工人的方式加入长虹,“当时一心想学门技术。”何金华说。
刚进长虹时,何金华从事插线、装配、焊接、调试等基础工作,工作机械而琐碎。但令他欣喜的是,他所在的班组有2个机芯维修岗位,每当休息时,他就抽空到维修工位去学点技术。连续工作几个月后,每天机械的工作让一心想学技术的何金华开始迷茫起来。后来,他终于调入心仪的机芯维修岗位。
在维修岗位上,何金华刻苦钻研技术。晚上,他常常研究电路到十一二点。为了掌握家电的工作原理,他购买了大量的电子技术刊物,挖掘着电路的每一个细节,最终将芯片架构和外围电路牢记于心。
1999年7月,何金华编撰的第一篇技术文章被某电子技术刊物发表。此后,发表技术文章数十篇,编撰的技术图书十余册。
2004年,何金华调入营销部门,从事市场售后技术支持相关工作。此后,他组织编写多套培训教材,培训一线人员3000余人、院校骨干教师1540余人,培养70余名高技能人才。此外,他带领团队获5项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
如今,何金华仍然活跃在技术技能一线,他领衔的工作室先后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项荣誉。他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守护着家电健康,更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毫厘之间的“较真者”
下午3时许,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两器厂房内,近百台胀管机、高速翅片冲床机有序运转,发出阵阵轰鸣声。在一台胀管机前,一位身着蓝色工装的中年女子正忙碌着。她身形略显单薄,却动作麻利,只见她搬起两片芯体,弯腰、搬运、操作、检查、转身、放回,平均45秒便完成一个动作流程。在完成数次重复动作后,她捶了捶酸痛的后腰。
她叫刘金兰,今年46岁,是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两器厂芯体加工班72名工人中,唯一的胀管女操作工。
刘金兰操作的Z26胀管机,负责生产柱柜芯体,这是空调换热器的关键部件,其质量直接关乎空调制冷制热效果。每次操作,她都要精准搬起两片芯体,卡在胀管机上,再仔细检查,确保大U型管无凹陷、无针眼。她说:“哪怕0.095毫米的细微问题,都可能影响冷媒流动循环,咱们可不能马虎。”这样的动作,她一天要重复600多次,尽管每套芯体重达十几斤,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但她始终保持着专注与热情。
2020年4月,刘金兰从农村来到长虹。最初当穿片工时,看着老员工行云流水的操作,她急得直冒汗。午休时别人吃饭聊天,她守在生产线旁观察;工作间隙,她缠着师傅请教技巧。仅用了一年时间,她就能又快又稳地完成穿片工序。转岗到胀管工后,她天天泡在车间琢磨,硬是把这份被认为是“男人活”的工作,干成了自己的拿手绝活。
“干这行就得有股‘轴’劲儿。”刘金兰指着设备说,她手指长满老茧,手腕处还有几道淡粉色的疤痕,都是搬运芯体时留下的。刚学习胀管工那会儿,一天工作下来,手腕疼得都端不起饭碗。
如今,刘金兰的宿舍里摆满了荣誉证书:“质量标兵”“优秀员工”……但她最在意的,是生产线从未因自己的工序出过质量问题。
厂房外暮色渐浓,刘金兰仍在仔细核对当天的生产记录。在这片轰鸣的车间里,她日复一日地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
冯楚贤、何金华、刘金兰的故事,是长虹作为全国文明单位的微观切片。在长虹,这样的面孔还有很多。他们是站在技术前沿的探索者,是扎根一线的守护者,是用双手雕琢品质的匠人。他们用汗水浇灌文明之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荣光。这,就是长虹的文明密码,也是中国制造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