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位于北京通州的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行,成为北京首个以“馆园一体”形式运行的考古遗址公园。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以“先保护后发掘、边考古边展示”的“公众考古”理念规划建设。根据计划,2021年至2030年路县故城城内全域将陆续进行考古发掘,因此公园将结合每年考古工作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展示考古发掘现场,让公众近距离直观感受考古发掘的魅力。
据报道,这种考古直观展示方式,在北京地区是首次采用。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几千年前的文明成果、亲身直观感受考古发掘流程,会提升体验过程的真切度,如此经历必定让人难以忘却。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很多热门博物馆处于一票难求的高光时刻。这种局面对于传播历史文化、增强群众文化自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不过,陈列式的展览与走马观花式的游玩,会让体验效果减弱。尤其是一些考古遗址,更是因为“门禁森严”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并不利于文物保护意识的树立和文化素养的培育,也不利于考古学的普及。
考古学一般被认为是通过物质遗存研究逝去的人类社会的学科,这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不过在现实中却很“冷”,不仅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偏少,报考的学生也不多,以考古为职业的人也极其稀缺,文物保护机构的人才队伍依然薄弱,“小马拉大车”现象突出。
更重要的是,在现阶段,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涉及范围较小、参与人员较少的现象,只是由一些专业人员开展相关工作,不少普通群众缺乏保护意识,不能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意义。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公众对文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不多,包括考古发掘都“藏于深闺”,让公众难以“识得庐山真面目”,缺乏对文物本身的直观感受,对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科学研究价值认识不深,在保护行动上也就缺乏主观性和积极性。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破除“门禁森严”的局限性,打开考古遗址的大门,让参观者能成为考古“体验者”,现场感受“探人类之过往,溯文明之源流”的真正意义,以此为契机培养出更多文物遗产的保护者、文明的诠释者、文化的传播者,显然值得称道。让考古现场成为旅游胜地,既是工作方式的创新,也是保护思维的转变,更是社会责任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