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文明随风飘扬在高原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西宁市美景。 黎晓刚  摄

    文明底色

    城市空间“边角料”变成“上好料”,利用城乡边角“碎片”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文明创建的暖意。

   多样宣讲

    流动宣传“探头”们翻雪山、跨河流,让党的创新理论“传”入千家万户、“播”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心坎。

    移风易俗

    粗瓷大碗里盛满土豆、青菜、面片等熬成的汤饭,一碗“熬饭”飘散的香气,滋养着文明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巍巍高原,生态如画,文明如歌。

    在青海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以民生福祉为底色、以生态保护为根基、以文化浸润为纽带的精神文明建设正蓬勃开展,高原的风携着文明的种子,在每一寸土地上滋养出生动的文明故事。

    “生态+文明”实践  让高原绿脉成为文明底色

    高原天气多变,在西宁市城中区,85岁的殷得珍吃过早饭后与老邻居在小区花园里聊天,一转眼雨就落了下来。花园北侧有一条风雨廊,几位老人移步廊下,在满目绿意中倚栏听雨。

    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青海省疾控中心家属院,曾因设施老化等问题让居民忧心忡忡。在征集意见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小区改造工作于2024年正式启动,全过程“低扰民、高效率”,5个月就完成了施工。

    小区环境变宜居了,居住在这里已45年的殷得珍有着最真切的体会:“现在道路平整了、绿化变多了,没事我就喜欢下楼走走。院子里还规划有停车充电区域,解决了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过段时间幸福食堂也要营业了,我们老年人很开心。”

    在青海,老旧小区正在“逆生长”。2018年以来,青海已有70多万群众受益于老旧小区改造,今年正力争实现2000年以前建成、有改造意愿的小区基本完成改造,让城市文明内生动力持续涌动。

    文明新风吹拂高原,街头巷尾展现新颜。

    自从家附近有了“口袋公园”,居住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李香玲生活又多了几分惬意。“以前想去公园里放松一下要走上半个小时,现在下楼几步路就有‘口袋公园’,园内不仅有健身器材还有儿童玩耍设施,无论早晚总是很热闹。”李香玲爱去的口袋公园叫“云歌园”,园内的欢歌笑语从高原飘向云端,如涟漪般扩散开来。

    成功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格尔木市,“见缝插绿”积极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漫步于航空巷、柳树巷、光明社区……一个个曾经的城市空间“边角料”变成“上好料”,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串珠成链的绿意不只在格尔木蔓延,近年来,青海充分利用城乡边角“碎片”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集文化、生态、健身、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文明创建的暖意。

    点缀于城乡的“口袋公园”小而精,散布于草原的生态保护区广而美,高海拔的无尽画布上,生态宜居的文明底色日益鲜亮。

    在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江西沟生态保护站,多杰娘吾每日的巡护路线超过15公里。来自牧民家庭的他对生态管护员这一身份有着深刻的感悟:“巡护工作虽然辛苦,但守护青海湖、保护家乡生态,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青海湖沿岸三州四县,和多杰娘吾一样参与生态管护的牧民如今已逾百名。随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的不断推进,12个生态保护站吸引了越来越多牧民成为生态保护的保护者、宣传员。青海以“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让高原绿脉成为文明底色。

    多样宣讲探索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高原百姓家

    前不久,一条总点击量超122万次的视频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火出了圈。视频中,民警帅气出镜讲解案例,吸引群众纷纷转发,宣讲内容在一次次点赞中入脑入心。

    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目标,全力打造“七彩联盟”宣讲品牌,因地制宜组建百姓宣讲团、花儿宣讲团、网络宣讲团等7支宣讲队伍,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入千家万户、“播”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心坎。

    互助县精彩纷呈的宣讲工作,是青海全面深入开展理论宣讲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各地在持续推动宣传宣讲大众化、通俗化等方面出新招、务实效,聚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

    连日来,才让加背着材料和笔记本,穿梭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务镇热贡路社区的多个小区,宣讲高龄补贴等惠民政策。作为社区委员兼网格长,下网格开展宣讲是才让加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

    热贡路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在宣讲过程中,才让加会把政策条文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当注意到有居民对政策存在疑惑,他利用社区微信群推送政策解读小视频;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还主动上门讲解,确保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政策福利。

    在黄南州,像才让加这样的流动宣传“探头”遍布四县,他们翻雪山、跨河流,走村入户,将党的理论和惠民政策送进千家万户。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日前,西宁市城东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馆迎来又一批参观者,来自西宁市晓泉小学的小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进行讲解。
    通过文教融合和馆校结合等方式,城东区坚持扩大展馆教育覆盖面,持续讲好“小阵地”里的“大故事”,已吸引5万余名各族群众通过参观展馆汲取团结奋进的力量。

    从高原到谷地,从城市到牧区,流动的宣传“探头”与固定的宣讲阵地相互配合,在高原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省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网络。一场场宣讲如同春风化雨,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在青海更加深入人心。

    文明新风浸润

    从移风易俗

    到礼遇典型的文明新篇

    干净平整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村居……夏日,在湟源县的乡村走一走,美丽画卷处处舒展。在这里,一碗“熬饭”移风易俗,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乡风文明和百姓减负两把“锁”。

    湟源县申中乡庙沟村村民张申林5月操办了家里的一场丧事,与前些年乡里农户办丧事普遍要三五天,还要杀猪宰羊、大办酒席不同,这一次他严格按照“一碗‘熬饭’办丧事”的规定来,不仅只用了半天时间,花费也只有不到三千元。

    为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在广泛调研、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湟源县把“一碗‘熬饭’办丧事”作为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以煮“熬饭”代替摆酒席的做法降低办事成本,提倡节俭吊唁,杜绝铺张浪费,培树文明新风。

    粗瓷大碗里盛满土豆、青菜、面片等熬成的汤饭,一碗“熬饭”飘散的香气,滋养着文明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通过一个个务实的行动、一项项创新的举措,青海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让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在大通县,刷“礼遇卡”乘坐公交车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皮影工作室开展活动,是“中国好人”李彩亭的日常。

    “县上出台了道德模范礼遇措施,获得荣誉的先进典型不仅在1年内能免费乘坐公交车100次,还能享受1次免费体检、10次免费理发等福利。”李彩亭握着印有特殊字样的礼遇卡感慨道,“每次刷卡乘车,伴随着‘礼遇卡’提示音响起,司机的温暖微笑、乘客的赞许目光,都让我觉得坚持了近40年的皮影文化传承更有意义。”

    这份礼遇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先进典型持续发光发热。在李彩亭的带动下,皮影工作室已发展为汇聚老中青三代传承人的文化基地,一场场公益展演走进乡村、社区与学校,用非遗艺术演绎新时代好人好事。

    时代进步需要道德风尚的引领,青海以礼遇模范、宣传模范、学习模范的举措,树立崇德向善风向标,让好人好事成为社会风尚,德善传承如同繁星点点,照亮高原文明之路。

    青海,这片土地上每一缕文明的气息,都如高原的风扑面而来,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歌,回荡在蓝天白云之间,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

当前:A1版(2025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