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视频
6月21日10点,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随着“滴滴”两声鸣笛,一辆绿色邮政面包车停在了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下原镇野树村3组一间低矮的水泥平房前。
车里的人还没下车,大门就“吱呀”一声打开了。86岁的杨炳文拄着拐杖,眯着昏花的眼睛向门外张望:“是小朱来了吧?听着车声就知道是你。”
杨炳文口中的小朱是如皋邮政分公司下原支局揽投部的邮递员朱磊,也是如皋“爱心邮路”的一员。
从1998年开始,如皋邮政局的百余名乡邮员在承担“信使”工作的同时,在137条“爱心邮路”上还照顾和帮扶着邮路上的孤寡老人、困境村民等群体。2003年,如皋“爱心邮路”被评为江苏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2006年4月,如皋“爱心邮路”得到中宣部推荐,受到广泛宣传,赢得普遍赞誉。
这些年,如皋邮政系统一代又一代的乡邮员们依然书写着“爱心邮路”上的故事,在完成繁重投递任务的同时,坚持做好事助人为乐。
2024年,朱磊从师父朱金华的手里接过了野树村这条邮路的工作,也接过了照顾无儿无女的杨炳文和薛汉英这对老夫妇的责任。“我的师父朱金华是如皋‘爱心邮路’建设的党员先锋投递员之一,在乡邮路上相继帮扶了7户8位老人。杨炳文和薛汉英就是他长期照顾的对象。”朱磊说,师父退休时,嘱托他要好好照顾两位老人,用行动让“爱心邮路”精神永远传下去。
带着师父的嘱托,朱磊在野树村这条邮路上传递着信件包裹,同时也将温暖与希望送进了杨炳文、薛汉英两位老人的心坎里。
每次经过杨炳文和薛汉英的家时,朱磊都会进去探望。他不仅帮老人干农活、做家务,帮他们买菜、买水果和药品,更常常坐在院里陪老两口唠家常。每逢雨季,他都会提前准备好防水材料,及时为老人修补房屋。看到老两口靠养鸡维持生计,朱磊就自掏腰包为他们购置优质鸡饲料,鸡产蛋后积极帮助联系买家。在朱磊的帮助下,两位老人的生活渐渐有了改善。
“这是2袋蔬菜,1袋香蕉,还有3盒降压药。蔬菜尽快做了吃,不要舍不得,下次来了再帮你们带。降压药也要按时服用。最近梅雨季,屋里潮气重,也要多注意。”在朱磊心中,年迈体弱的杨炳文和薛汉英就像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下车进屋后,他把带来的东西搁在桌上后,一边轻声嘱托,一边挽起袖子,动作麻利地帮老人收拾屋子。
“以前,小朱的师父朱金华就常来我家帮忙,又是拎水又是做饭的。后来,小朱告诉我们,他的师父退休了。这孩子就接过师父的班,经常带着香蕉、橘子来看我们,说软烂好消化,还帮我们洗衣服,是个好孩子。”87岁的薛汉英边说边剥开一根香蕉。
一条贯穿野树村的邮路,承载着“爱心邮路”的光荣传统,见证着朱金华、朱磊师徒的温暖承诺。采访终了,朱磊说,师父曾教导他,邮递员送的不只是信件,还有一份份真挚的心意。他会始终铭记师父的教诲,努力帮助邮路上有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