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 梁辉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践,是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需要系统谋划、多方协同、创新方法,方可久久为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要求形成的。它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土壤,儒家“仁者爱人”“民惟邦本”思想,直接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友善”“民主”的理念。传统文化强调“人无信不立”,为“诚信”“公正”提供了道德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结构,与“爱国”“敬业”等价值高度契合。“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智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赋予了时代内涵。传统文化中的“忠君爱国”转化为现代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爱国”;“敬业乐群”从职业伦理扩展为社会责任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敬业”。同时也突破了历史局限,传统等级观念被“平等”“公正”的现代法治理念所取代;“民本”思想升华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将“节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内涵、实践基础和价值目标等层面存在着深刻的交融点,这些交融点体现了两者之间密切的渊源。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共识、实现民族复兴至关重要。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首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各级学校的思政、历史、语文、艺术等课程中,科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块,精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的经典篇章、历史故事、文化常识进行系统讲授,开发符合不同年龄段认知规律的教材、读本、绘本,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抽象道理转化为具体感知对象。加强对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和教育能力的培训,使其具备优秀的教学、育人能力。打造实践育人模式,结合传统节日、礼仪规范、非遗体验、研学旅行等,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创新传播载体,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利用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文化节目、纪录片、动漫、微电影等,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述传统故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创作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小说、戏剧、影视剧、音乐、美术等作品,塑造宣扬具有传统美德和现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充分开发公共空间,在城乡公共空间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营造“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氛围。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打造线上博物馆、数字图书馆、虚拟文化体验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生动地服务于价值观传播。

    将涵养融入社会治理,构建崇德向善的生活实践。将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等思想融入干部教育培训和政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整理优良家风、村规民约中的积极因子,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融入现代乡村和社区治理。引导企业在文化建设中汲取传统商业伦理的智慧,将“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融入企业文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法律实践中,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发挥道德评议、诚信档案等柔性手段的作用,使法律的刚性约束与道德的柔性教化相辅相成。

    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梳理与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浩瀚长河,只有通过系统性梳理才能厘清其渊源,进一步研究挖掘其精髓,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古籍中的文字”“博物馆里的展品”转化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为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筑牢根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在研究层面,需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诠释,特别是那些尚未被充分关注的文化元素,探索它们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价值。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理论研究,构建更加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通过深入研究和努力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恒久动力。

    (作者系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当前:B3版(2025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