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思政育人功能
◎ 刘媛媛

    2025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志愿服务具有健全人格、塑造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认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等重要功能,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有高度内容、目标上的契合,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途径和抓手。为了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政育人功能,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究,进一步发挥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思政育人功能。

    推动理论研究,开设志愿服务分类指导课程。志愿服务有“助人”“自我教育”等显著特点。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志愿文化氛围,高校应依据“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属性和特点,结合学校各个学院专业特色优势,充分加强志愿服务思政育人顶层设计,统筹将结构化志愿服务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明晰志愿服务课程定位、内容选择、教授方法、评价机制等,形成专业的课程组,引入“生成课堂”的理念,形成“理论讲授-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反馈总结”一体化运行机制,从个人想法的提出,班级项目的选题、设计、实施全过程中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从“第一课堂”的志愿服务内容传授到“第二课堂”实践技能的提升,做到有效衔接,增强志愿服务的思政育人实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依托社区场域,构建大学生思政实践育人格局。社区是社会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2023年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工作指引》,提出每年组织不少于25%的高校团支部与城乡基层团组织结对,组织高校团员青年就近就便参与城乡社区实践计划。高校应与地方政府、社区、办事处、街道等形成常态化结对机制,签订协同创新发展协议,将社区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平台和场域,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构建组织框架以及具体岗位职责,形成项目招募、志愿者培训、服务时长记录、过程监督、反馈评价等系统化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完善志愿服务安全保障、保险机制,确保师生安全,实现社区、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大学生思政教育“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大学生在扶危济困、养老帮扶、课业辅导、环境保护、普法宣传、理论宣讲等社区志愿实践中,也应不断夯实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了解社会的多元化构成,倾听群众的所思所想,提升政治辨析力,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深耕项目内容,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志愿服务项目的选题应结合项目可操作性、可达成度、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技能运用等,充分关注社会痛点、难点问题,如社区治理、乡村振兴、法律援助、青少年心理健康等,做出科学评估。除了满足志愿服务的质量要求和社会效益,高校应关注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价值实现和感受,集中学校资源打造具有较强示范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品牌项目,构建项目孵化、打磨、评价、持续优化机制,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大学生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应增强整体情感、精力的投入,让自身价值有良好的反馈与体验。项目的品牌化建设离不开宣传,可通过校园新媒体平台、主题讲座、志愿服务开放周、优秀志愿者个人事迹报告会、志愿服务文化节等形式,持续宣传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从“有”到“精品”,让“学生活动”转变为“育人品牌”。

    融合学科创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志愿服务涵盖了各个专业的内容,高校可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项目设置成“揭榜挂帅”挑战项目,由二级学院根据专业进行领办,同时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将教师指导志愿服务项目的工作量计入年底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评审等环节,鼓励、吸引教师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进而引导更多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增进社会对专业需求的了解、运用。精品志愿服务项目也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平台、途径,形成带动帮扶效应。大学生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层级、种类的工作内容,为就业选择提供了参考,有助于科学制定求职目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毕业后去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致力于在服务西部中实现自我价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高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是高校落实思政育人的有机载体。高校应进一步探索志愿服务实践模式,增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念认同,夯实志愿服务课程理论研究、拓宽志愿服务路径、增强品牌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政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当前:B3版(2025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