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把文明“种”进生活里
◎ 本报记者 卢瑶

夏天的北江天空湛蓝,云朵飘飘。 李文勇 摄

    数说清远

    ● 老旧小区单体楼已改造650个

    ● 整治背街小巷735条

    ● 新建口袋公园67个

    ● 设置便民张贴栏6240多个

    ● 路面修复近31万平方米

    ● 全市创建和美乡村12247个,占总村数85.37%

    ● 全市建成13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实现全覆盖

    ● 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逾90万

    ● 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逾5000 个

    ● 选树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261名

    ● 其中12人获评“中国好人”、90人获评“广东好人”

    “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地处粤北的广东省清远市因其地形如同一只凤凰,又被称为“凤城”。这座被北江滋养的岭南古城,自古便是舟楫往来的通衢要津,而今更以“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镌刻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的时代注脚。

    2015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历经10年奋斗,清远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文明化作一脉清泉,汩汩润泽出一城风华。

    夏意正浓时,记者走进清远,看到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攀升,文明基因在这里悄然生长。

    当晨曦穿透树叶在老街投下光斑,60多岁的清远市民邓淑华已经拎着布袋出门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了。这个布袋里,曾装着铲除城市“牛皮癣”的小铲子,如今装着的是小巧的园艺工具。这些工具的变化,见证了清远城市文明的进步。

    曾经,邓淑华和其他志愿者在背街小巷,手持小铲子仔细清理不规范小广告,为消灭城市“牛皮癣”贡献力量。如今,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变身“园丁”,用园艺工具和大家一起装点生活环境。

    “从需要志愿者去维护环境,到人人都自觉自愿维护环境,我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邓淑华告诉记者,“如今,我们社区干净整洁,邻里氛围文明和谐,15分钟生活圈内设施设备完善。这样的生活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

    十年文明创建历程中,清远人感受到的变化还有哪些?

    “以前车催人,现在车等人。”斑马线前,汽车和行人相互礼让的场景,让70岁的老人段林志脸上露出了微笑。拄拐出行的他行动缓慢,曾几何时,总担心过马路走到一半时绿灯变红后车辆就通行了。但这些年,他的忧愁渐渐消散。“大爷,不用急,慢慢走。”善意的目光、温暖的言语,让段林志稳稳当当地在斑马线上前行,走出了属于他的幸福生活。
    2016年起,清远市将“礼让斑马线行动”作为文明城市创建重要抓手之一,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近十年过去,这项行动仍在继续,交通路口依旧能看到志愿者持续开展文明出行劝导的身影。“‘文明礼让斑马线 文明交通我践行’‘清远好风尚’文明观演倡导行动、‘清远周末·文明1小时’……”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皮建军如数家珍,清远还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明宣传活动,引导大批市民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礼让斑马线,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温暖。以文化人,则是以另一种柔情涵养着清远的文明。

    在清远北江之上的江心岛上,一座蓝顶白墙的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静立其间。门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题字与滔滔江水相映,勾勒出传统书院精神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画卷。这里既是市民休闲的“城市绿肺”,更是涵养心灵的“文化客厅”。市民陈媛芳带着女儿在书院悦读亭里,各自捧着一本书专心阅读。“周末时,我常常带着女儿来这里读书,这里有家中很难营造的读书氛围。”陈媛芳说,荷花池的美景、清新的空气,更为阅读增添了几分乐趣。

    “一座岛温润一座城,也温暖了一个又一个人”,在清远市民的心中,江心岛书院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更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

    文明,不止于此。在清远,文明创建的累累硕果蕴藏在群众生活中的点滴中:口袋公园星罗棋布,“开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居民生活日常;长者饭堂迅速增加,成为老年人每天的“幸福打卡点”;老旧小区焕发生机,“微改造”提升着居民的幸福感;医疗领域实现信息化赋能,医保便民服务跑出“加速度”,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如今,文明之花在清远大地绚丽绽放。展望未来,清远将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持续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让城市因文明更美丽,让生活因文明更美好。

当前:1版(2025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