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增添的适老化设施,让老年人居住环境安全系数大幅提升。但免费改造只是解决了部分紧要难题,一些老人不愿花钱做进一步改造。
业内分析
目前适老化改造服务处于起步普及阶段,存在认知、标准、资金、技术及社会观念等多方面问题,难以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专家建议
既要重视设施设备等物理条件建设,也要关注尊老敬老、颐养社区等社会环境建设,更要关注老年人自我赋能、积极参与等心理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
6月26日清晨,成都锦江区东湖街道的一栋居民楼,89岁的邓婆婆左手紧紧攥着床边扶手,缓缓起身。下床的瞬间,感应夜灯依次亮起,她拄着拐杖、扶着墙,一步步挪向卫生间。在卫生间里,她左手扶着墙上的扶手,慢慢坐上马桶。
曾经,因严重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缠身,这些简单的动作都需要女儿在一旁协助。如今,得益于公益项目支持,邓婆婆的家中免费安装了床边扶手、感应夜灯、助浴凳等适老化设施,居住环境安全系数大幅提升。
适老化改造是对建筑硬件、家具设备、智能化设施等进行改造,提升居住环境的安全性与便利性,让老年人生活更加舒适安全。实际推进情况如何?记者开展走访调查。
现状观察
适老化改造落地难
6月24日早晨,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一家养老院里,72岁的谢婆婆坐在轮椅上,在护工的陪伴下来到院中呼吸新鲜空气。两年前,独居的她如厕时不慎滑倒,之后便只能依靠拐杖行走。
谢婆婆的儿子罗先生远在外地工作,他告诉记者:“老家房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建筑主体老化、楼梯过陡、房屋设施老化等问题,适老化改造难度大。”老人独居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时刻照料母亲的他,只能将其送到养老院。
这并非个例,不少老人居住的房屋,因硬件束缚,难以实现适老化改造。
在成都高新区,87岁的鄢婆婆住在一处老旧小区7楼的步梯房内,女儿因病长期住院,丈夫多年前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生活无法自理。鄢婆婆不仅要承担全部家务,还要照顾老伴。今年3月,老伴摔倒后导致完全瘫痪。
事实上,一年前鄢婆婆家中就已完成免费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安装了浴缸扶手、卫生间扶手、床边扶手,还配备了三脚拐杖。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那天我出门买菜,回来时老伴儿已从床上摔倒在地。”鄢婆婆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她分析,可能是老伴头脑不清醒,加之床边扶手此前损坏,下床时没能借力,才导致悲剧发生。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适老化改造中,老人们还面临改造方案与实际需求不契合的实际问题。免费改造只是解决了部分紧要难题,一些老人不愿花钱做进一步改造。
直击痛点
多种原因导致适老化改造难
适老化改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成都兴邻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习明虎告诉记者,公司业务涵盖与政府合作的免费改造项目和付费商业项目,过去两年,公益改造占比约80%,商业改造仅占20%。他坦言,目前适老化改造服务处于起步普及阶段,愿意自行付费的群体有限。
他们结合公益项目在社区开展适老化科普宣传、培训,以及评估改造时发现,大部分老人因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等因素,存在严重的行为认知偏差,即便有免费改造的兜底服务,他们也不愿意接受,这使得企业市场推广困难,难以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适老化改造存在认知、标准、资金、技术及社会观念等多方面问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公益时间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南京养老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史秀莲指出。
她表示,在认知层面,存在简化思维,部分家庭只关注防撞条、扶手等基础安全设施,忽视了老人身体机能变化带来的动态需求,以及照护者在照顾老人的动态过程中的需求;在标准方面,现有行业标准覆盖不全,缺乏居家精细化改造细则,“点状改造”普遍,缺乏全屋系统性规划;在资金上,家庭负担能力有限,中低收入家庭支付意愿低,智能设备等维护责任不明。
不仅如此,在技术应用中,还存在“智能≠适老”的矛盾,部分产品操作复杂,公共空间缺乏科技包容性;观念上,老人存在“病耻感”抗拒改造,家庭内部需求也难以统一。
破局之道
探索适老化改造“长效”之路
面对适老化改造落地的重重困境,相关专家给出了破局建议。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系主任李静认为,适老化改造首先要加强宣传,增进理解,形成共识。政府主管部门应向老年人及其子女宣传适老化改造的重要性,在全社会营造“关注老龄化、支持适老化、建设无障碍”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统筹谋划,系统设计,整体营造。在政策制定、项目设计、资金支持等方面,关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既要重视设施设备等物理条件建设,也要关注尊老敬老、颐养社区等社会环境建设,更要关注老年人自我赋能、积极参与等心理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
第三,要多元参与,创新筹资方式。在做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兜底保障的基础上,鼓励更多家庭参与适老化市场化运营,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贴一点、家庭掏一点”的方式,调动老年人及其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的积极性。
史秀莲建议,适老化改造推行“评估先行+个性化设计”,引入专业评估,出具定制方案并预留可变空间;构建“照护者友好”标准体系,修订标准纳入照护维度,推广同理心体验;创新资金机制,实行分级补贴,探索金融产品,鼓励互助养老;推动“全域适老”与科技向善,强制公共空间适老改造,推广隐形智能技术,规范适老产品认证;关注精神需求,采用“去机构化”设计,嵌入社交接口,支持“以老助老”;建立“改造后支持系统”,提供使用培训,开通维护热线,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实现从“有”到“优”、从“生存”到“生活”的跨越。
长期参与助老服务的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养老事业部负责人刘琴认为,专业社工个案管理方法介入适老化改造工程至关重要。在改造过程中,将综合评估、用具指导、照顾指导服务、跟进服务等纳入全流程服务,确保老年人在接受改造的同时,得到专业社工服务与照顾关怀。改造完成后,社工还应继续提供关怀陪伴和照顾者支持等服务,让老年人切实享受到改造带来的便利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