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26日,一则“工地大叔参加北京图书大厦读书会”的视频走红网络。这位热爱读书的“工地大叔”是来自河南濮阳、年近六十岁的刘诗利。6月25日下午,他来到北京图书大厦阅读,一直待到晚上九点闭店。准备离开时,他发现一楼许多人在排队等待签字,这里正在举办作家陈行甲的新书签售会,就在一旁观望,工作人员见状对他说,如果喜欢看书,可以赠送一本。“当时我既感激又激动,说找时间再来看看,因为其他人都是花钱买书,我不好意思白拿。”最终陈行甲为他签名赠书,“你是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并附上赠言:“谢谢大哥,我们一起过热爱的一生。”
热爱读书的“工地大叔”为何能打动人心?保洁阿姨、保安大叔、外卖小哥等群体的读书需求,是否应被更多人“看见”?解决这些群体的读书问题,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赞赏
在钢筋与书页间攀登精神高峰
◎ 刘少华
平时搬钢筋、打混凝土,休息时去北京图书大厦看书,建筑工人刘诗利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感动网友的关键。他瘦削的身材、略微佝偻的肩背、黝黑的皮肤,是长年累月在外劳作的见证,显然他生活不易。但他衣着整洁,脸上始终带着友善、淳朴的笑容,从内到外都散发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生活的希望,又让人感到,他精神世界的丰盈,足以抚慰平凡的人生。
当这位年近六旬的建筑工人,带着满身混凝土气息走进北京图书大厦时,这个看似平常的阅读场景却构成了当代中国最动人的文化隐喻。在体力劳动的疲惫与物质生活的压力下,这位建筑工人用布满老茧的手翻开书页的瞬间,完成了一次无声的精神宣言——知识追求是每个生命的权利。
在这个快节奏、物质化的时代,知识的力量常被一些人忽视,并不成立的“读书无用论”也时有市场。在不少人眼中,建筑工地与图书大厦仿佛是两个隔绝的世界:前者是汗水与尘土交织的生存场域;后者是思想与文字构筑的精神殿堂。然而,刘诗利却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用行动证明:求知欲从不被身份、年龄或职业所禁锢。当钢筋与水泥构筑起城市的骨架,书籍则为心灵浇筑精神底座。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更是跨越物理空间的精神突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超越困境的价值。
在数字时代的信息洪流中,这位工人的阅读选择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当碎片化的阅读蚕食着人们的专注力,当算法推送不断强化着“信息茧房”,他依然保持着对系统性知识的敬畏与追求。这种阅读态度形成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不被浮躁的风气所裹挟。有人说,网络时代,信息的增加与智慧的成长并不同步。这位建筑工人选择在休息日沉浸于书海,恰是对抗信息泛滥与智慧贫乏的无声宣言。他的阅读姿态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获取需要时间的沉淀与心灵的专注。
这位建筑工人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或许正是因为它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对精神家园的集体乡愁。在钢筋与书页之间,他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着生活的重负与心灵的飞翔。这种精神追求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生命维度的拓展。
如今,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和全民素质的提升。网友对刘诗利的关注和感动于他的行为,也表明社会大众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与认可,人们希望涌现更多这类热爱读书、积极向上的故事。
当这位建筑工人用粗糙的手指翻开书页时,他不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书写一种可能的生活样态。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劳动者的精神追求,更有一种跨越物质局限的生命尊严。或许,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有多少人拥有万卷藏书,而在于有多少人像这位建筑工人一样,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对知识与思想的本真热爱。
深思
普通劳动者读书何时不再是新闻
◎ 杨方
“工地大叔参加北京图书大厦读书会”,这样的新闻之所以引发社会关注,就在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和身份,生活虽是“一地鸡毛”,却仍坚守精神追求,这是让许多人自愧不如的事。
实际上,像刘诗利这样“脚踩泥泞依然仰望星空”的劳动者,已经是一个群体。近年来,保洁阿姨、保安大叔、外卖小哥等因读书而成为网红的新闻,时不时就会在网上热传,每一次都会感动无数网友。
据报道,2023年5月,在山东德州,有网友拍下一位公厕保洁阿姨在空闲时坚持读书的一幕,拍摄者介绍:“阿姨把几个泡沫箱子摞在一起当书桌,书就放在箱子上阅读”,曾引发广泛关注,“保洁阿姨读书的样子真美”“向认真读书的保洁阿姨致敬”……
据新华社报道,2024年4月,武汉环卫工人吴翠蓉领到属于自己的武汉市“最美阅读人”荣誉证书,她小心翼翼地将其带到新房,放置在书柜的一角。一身橘黄色的环卫工作服,一顶鸭舌帽,一双纯白运动鞋,温声细语,笑意盈盈,她用粗糙的手指划过光滑的纸张,爱惜地将书内页的折角一一捋平。这位环卫工人,过的也是与书结缘、与书为伴的书香人生,可谓是“手握扫帚,心怀诗书”。
可以说,在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保安大叔、外卖小哥等户外劳动者中,有不少人是追求“诗和远方”的精神坚守者。2018年4月,外卖小哥雷海为成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他仅有中专学历,却凭借坚持不懈地阅读,拥有丰富的诗词储备。还有“外卖诗人”王计兵,三年出4本诗集,发行14万册,一句“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写尽外卖员的奔波不易,也唤起无数劳动者的共情。
无论是吴翠蓉、雷海为、王计兵还是刘诗利,他们对读书的真挚热爱打动人心,并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普通劳动者也有精神成长的渴望;再琐碎的生活,都需要文化的滋养。然而时下,许多人有机会、有能力、有精力读书却不珍惜。一些人因条件所限,渴望读书却成为奢望,许多人不珍惜的,恰恰是别人所奢望的。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
期待刘诗利等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带动更多普通劳动者爱上书籍,于书海中获得精神滋养,生出面对生活的更强韧性和更大勇气。更期待每个有条件读书的人爱上阅读。在阅读资源如此丰富、触手可及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阅读者。
呼吁
为每位一线劳动者铺就“书香小径”
◎ 董宏达
在网传视频中,当刘诗利摩挲着获赠的新书说“看书能增长见识、学到本领,不仅对挣钱有帮助,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有益处”时,很多人突然明白他为什么坚持读书了。这句话,揭示出阅读对劳动者的双重意义:既是提升技能的阶梯,更是守护尊严的盾牌。
保洁阿姨、保安大叔、外卖小哥等群体想要便利甚至免费读书的需求,应被更多人“看见”。曾有媒体调查,在这些人群中,阅读需求长期面临着三重壁垒:在经济成本上,一本书的价格往往会让他们忍痛割爱,故刘诗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一般只看不买”,自己经济不宽裕,带书干活也不方便;在时间限制上,高强度、碎片化的工作节奏挤压了阅读时间;在空间距离上,远离社区图书馆,让“去书店”成为奢侈。据报道,刘诗利经常要骑行两小时自行车赶到书店,只为安静地翻阅那些他买不起的书。
故而,社会关注热爱读书的“工地大叔”,更应关注这个问题:当一座城市的灯火映照着无数奔波的身影,如何让书香浸润更多一线劳动者的生活?这应成为各地的必答题。
各地可以开阔思路、多措并举,让书香抵达“最后一公里”。可以借鉴山东青岛的经验,当地在劳务市场、快递站点、物业值班室等处设立智能书柜,促进阅读空间下沉,打造劳动者的“精神驿站”。还有企业将“爱心妈妈小屋”延伸为读书角,有单位为偏远劳动站点配置图书漂流箱,在劳动者聚集区批量设置“微书屋”,配以舒适座椅,让劳动者的碎片时间化为阅读时光……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当一个单位、一座城市愿为平凡的一线劳动者铺就“书香小径”,我们便能在脚手架与外卖车之间,看见文明最坚韧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