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交平台上“厕评”一词悄然走红。据报道,一名“厕评”博主的测评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800多个卫生间,从高校、商场到火车站,从空间布局、设施完备度、异味控制到整体舒适性等多维度进行全方位分析,为网友提供靠谱的“厕所使用指南”。这类“厕评”走红,从侧面揭示了公共服务中新的关注点:公共厕所不再只是单纯满足生理需求的空间,更关系到使用者的舒适度与体验感,反映出城市对个体需求的回应程度。
“厕评”热潮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公共空间的体验感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如今,公共厕所更多地承载着人们对舒适、便捷、卫生环境的期待,细致入微的“厕评”,不仅是网友的使用指南,还是城市的“文明试纸”,有助于推动改善公共卫生。
从“厕评”内容看,网友关注的不仅是有无厕纸、是否干净整洁等基础问题,还涉及厕所的设计是否人性化、是否具备无障碍设施、能否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等。例如,一些商场的厕所设置了宽敞的母婴室,配备婴儿护理台、温奶器等设施,方便带宝宝的家长使用;部分高校的厕所安装了智能马桶,提升使用者的舒适体验……这些细节体现了城市相关单位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对个体需求的关注和尊重。
而且,“厕评”是一种民间评价和社会监督力量。过去,公共卫生间的评判标准都是由官方制定,并不能完全契合市民的需求,相关问题的发现与改进也往往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督查,容易流于表面、滞后。如今,自媒体时代的每个个体都能成为“移动的测评仪”,博主们用数据化的评测指标,将“异味浓度”“排队时长”“无障碍设施完备度”等模糊体验具象化,更便于对比和发现问题,进而引起管理者的重视,迅速解决问题,改善卫生状况。
公共厕所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厕评”则是城市“文明试纸”之一,用以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的程度,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反馈机制。
“厕评”成为城市治理的“第三方检测报告”,体现了公众对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期待。通过分析“厕评”内容,治理者能够精准定位公共服务中的薄弱环节,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提供更加精细的治理、更有温度的服务,让“如厕难”变为“如厕畅”,从“将就用”发展为“舒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