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下的红色回响
——四川天全县让红色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生机
◎ 本报记者 卢瑶

    ● 实施“红色薪火·青苗培育”计划,连续6年开展“红领巾小小讲解员”培训

    ● 深化红色文化“五进”工程,与中小学、高校共建红色教育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 推动红色文化与文创、科技、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形成全龄段、全场景的红色教育产品矩阵

    巍巍二郎山下,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在青山绿水之间,静静诉说着革命岁月的峥嵘与辉煌。这里,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驿站,红色基因深植于这片土地,历经岁月洗礼,这里的红色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生机。

    近年来,天全县坚持“保护为基、传承为要、创新为翼”的工作理念,系统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活化利用与传承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发展格局。今年恰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天全90周年,记者来到这里探寻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成果。

    在未成年人心中埋下红色种子

    “红军的故事激励着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在天全县第六届红领巾“小小讲解员”演讲比赛中,来自天全县城区第一完全小学的学生柯亦然用稚嫩的嗓音讲述了《红军长征在天全——红九军团进天全》的红色故事。

    今年1月,天全县举办了第六届红领巾“小小讲解员”演讲比赛。比赛中,12名小选手以红军长征在天全、解放天全等红色故事为主题,饱含深情地讲述天全的红色故事,追忆峥嵘岁月,抒发了天全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

    近年来,天全县持续实施“红色薪火·青苗培育”计划,创新“理论授课+实地研学+实践讲解”培养模式,连续6年开展“红领巾小小讲解员”培训,累计培育300名“红领巾宣讲员”,开展志愿讲解服务超10万小时,获评四川省“最美文旅志愿服务团队”,成为青少年红色教育标杆项目。

    “让‘红领巾小小讲解员’参与到红色故事的宣讲中,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天全县文广体旅局副局长彭周君说,今年暑假,预计会有60名少先队员在天全县红军纪念馆进行集训。

    让思政课程走近群众身边

    “筹集军粮成为翻越大雪山的基础保障,事关战士生命安全,事关长征能否胜利。”4月30日,天全县总工会联合共青团天全县委、天全县妇女联合会,共同开展了以“凝聚奋进力量 共谱发展新篇”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宣讲活动。活动中,一堂名为《穿越粮仓的红色之光》的思政课从天全县档案馆内珍藏的两张收条展开,倾情讲述了天全人民为拥护红军、支援长征而克服百难筹集军粮的故事,为全县群众带来一场充满正能量的精神盛宴。

    一直以来,天全县不断拓展全域传播矩阵,深化红色文化“五进”工程,与10余所中小学,以及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共建红色教育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近三年来,开展主题宣讲30余场,覆盖人次超过8万,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红色教育网络。同时,激活基层传承活力,依托“文化大篷车”组建红色宣讲轻骑兵,开展“红色故事进万家”活动68场,惠及3.4万人次。

    “在群众中开展思政课宣教活动,让天全县红色基因融入基层血脉。”彭周君介绍道,下一步,天全县将持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宣讲活动,为推动天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不断创新红色教育模式

    “向阳寻迹·薪火传承”“熊猫蜀道奇遇记”“竹海鲟游创想营”……前不久,天全县发布了3条研学线路。在“向阳寻迹·薪火传承”线路中,主办方将红色基因与国防建设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红军村红色精神遗迹、红色粮仓农场、现代国防教育馆等场景学习体验,在红色热土中追寻信仰之光。

    近年来,天全县以“六位一体全域研学”为核心,规划六大研学片区,开发“农耕寻梦 传承薪火”主题研学线路。2024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00批次,年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红色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在场馆打造方面,建成开放红军纪念馆、红色文化陈列馆等核心场馆,成功创建红军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红色粮仓”省级三星级农业园区,构建“红色教育+生态观光+农事体验”复合型产业格局。

    “我们将持续推动红色文化与文创、科技、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成立红色文创研发中心,开发红色IP衍生产品、数字藏品等新型业态。”谈起今后的发展,彭周君告诉记者,天全县还将构建“基础课程+特色模块+实践体验”的分层研学课程体系,形成全龄段、全场景的红色教育产品矩阵。

当前:4版(2025年07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