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的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389份,结果显示,89.2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常识课程,81.19%的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
近九成大学生期待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程,折射出“大学生生活常识不足”的现实。作为即将步入职场和社会的一员,不少大学生拥有高文凭,也掌握了不少专业知识,可是,除了具备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知识,其他生活常识却极度匮乏。
拿租房来说,从媒体调查的情况看,由于在租房方面的基本常识不足,以及不熟悉市场行情,一些大学生容易遭遇房东恶意抬价;不了解水电收费标准,也常导致结算纠纷;租房时没有注意合同条款,最后房屋出现问题,中介却拒绝维修房子,不仅损失了押金,还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拿防诈骗来说,一些大学生刚步入社会,就成为被诈骗的对象,皆因缺乏某些生活常识,不能作出理性判断和正确选择。凡此种种,足见当代大学生缺乏生活常识到了何种程度。
究其原因,还在于在现行教育体系下,大学生们从一开始就把学习放在首位,而生活上的事则由父母包办,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社会,通过实践了解更多生活知识,学习更多生活技能。而学校则把课业放在首位,许多学校都没有开办生活常识方面的课程。
然而进入社会后,独立生活就会成为所有大学生共同面临的考验,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也就变得不可或缺。高比例的大学生期待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程,正是具有强烈需求的体现。近年来,一些高校顺势而为,比如2024年,南京传媒学院在新学期为学生开设了一门名为《大学生生活指南》的选修课,课程内容包括“医院看病具体流程”“做饭的基本逻辑”“租房注意事项”等生活常识,引发关注。
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重要且必要,不过,却并非解决问题的优先选择。掌握生活常识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正如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作为综合素质内容之一的生活常识,自然也需要“从小抓起”,让每个孩子从小接触和了解生活,如此获得的生活常识才会更持久。否则,为教而教的高校生活常识课,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每个人的生活常识源于生活,生活常识教育并非某一个责任主体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系统性教育。家长的引导、社会的教导,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从“雪中送炭”变成“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