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古城古镇如何“知冷”“知热”?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卢瑶

长汀古城水东街,游人如织。 戴宇赓 摄

晨曦中的凤凰古城。 卢瑶 摄

    现状  “千镇一面”

    51.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古镇之间有一些相似,有38.5%的受访者感觉古镇都很相似,缺乏独特之处,“空城”不仅消耗着游客热情,也成为地方之殇。

    范本  极致体验支撑火爆场景

    部分古城古镇游人如织,异常火爆,文化是最强的“引流”招数。

    破局  打造独一无二品牌

    古城古镇,绝非钢筋水泥的仿古布景,而是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库”与“精神原乡”。

    6月27日晚,央视综合频道《焦点访谈》栏目以专题报道《人造古城 何成“空城”》,揭开湖南省张家界市耗资24.43亿元打造的大庸古城的困境:试营业四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198间商铺营业者寥寥,核心演艺项目停摆,偌大的仿古建筑群沦为“空城”。

    小桥流水、轻舟画舫、粉墙黛瓦……近年来,随着“国潮风”兴起,“古城古镇游”持续火热。古城古镇本来应该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载体,然而一些地方却在“仿造古城古镇”的热潮中渐渐迷失了方向。

    古城古镇缘何遇冷?古城古镇如何“引流”?古城古镇如何“热”起来?记者进行了调查。

    古城古镇缘何遇冷?

    7月1日,大庸古城南门口城墙巍峨,飞檐翘角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然而踏入其中,寂静扑面而来——园区内游客稀少,绝大多数店铺门窗紧闭。“想买个纪念品都没地方买”,贵州游客张鑫失望地摇头,“没有游客,景区显得更加破败。真可惜,前期的投入都浪费了。”

    在近年“仿造古城古镇”的热潮中,如大庸古城一般遇冷的不在少数。陕西咸阳耗资2.5亿元打造的长坳古镇,因同质化严重和定位不准,失去了最初的辉煌;山东济南总投资40亿元的宋风古城项目,已陷入长期停滞……仿古热潮之下,“空城”不仅消耗着游客热情,也成为地方之殇。

    这些古城古镇为何会遇冷?

    “跟风了,跟全国古城古镇热的风了。”张家界市经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张坚持坦承决策失误,“当时对市场的预判还是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错过了市场窗口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千镇一面”。《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显示,51.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古镇之间有一些相似,有38.5%的受访者感觉古镇都很相似,缺乏独特之处。

    “各地卖的东西差不多,毫无特色,让人提不起兴趣。”古城古镇游爱好者景宇道出心声,坦言更偏爱“原汁原味”,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城古镇。

    “同质化、缺乏特色、过度商业化等现象是游客抛弃‘大庸古城们’的重要原因。”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文旅学院旅游教研室副教授余宜娴曾前往多个古城古镇景区调研,她警示,一味模仿会丧失自身风格,在公众文化需求和审美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注定没有出路。

    古城古镇凭啥“热”?

    与大庸古城等门可罗雀的古城古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古城古镇游人如织,异常火爆。这些古城古镇是如何“热”起来的呢?

    青石板路蜿蜒,客家民居错落,铁匠铺叮当声不绝于耳,烤肉与咖啡香气交织弥漫……今年“五一”假期,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古城接待游客53.43万人次,同比增长17.95%,实现旅游收入44856万元,同比增长17.64%。

    “在这里,古与今有机融合,在保持原貌、原住、原味的基础上形成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长汀县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戴展东道出关键,在修旧如旧,改善原住民居住条件,延续古城的“烟火气”的同时,植入红色文创、特色餐饮、主题民宿、旅拍摄影等新业态,原生态的“烟火气”与新业态的时尚感在此和谐共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三步一“公主”、五步一“贵妃”、七步一“侠客”……千里之外的河南洛阳,洛邑古城另辟蹊径,以“汉服之约”引爆客流,年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盛景背后,是极致体验的支撑。

    据河南洛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游客体验,洛邑古城结合节日节点推出“牡丹奇妙游”等主题活动,打造“天女散花”等沉浸式演艺项目,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同时,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以汉服约拍为例,对跟拍摄影师进行登记、培训、编号、发证,明码标价、亮号经营,设立“先试拍、后付费”规则,建立“不满意、先赔付”机制,实现“游客有所诉,老城有所应”,切实增强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文化是最强的“引流”招数。凤凰古城因沈从文的《边城》而被人们所熟知。根据沈从文文学作品改编的实景剧《边城》、室内实景互动演艺《凤凰样子》、沉浸式游船夜游体验项目“湘见·沱江”,让游客尽享“诗和远方”。“来看演出的游客络绎不绝,我的民宿生意也越来越好。”凤凰古城民宿老板李昱明说。

    四川农业大学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资深农文旅规划师潘宇曾参与成都洛带古镇、平乐古镇及江苏南京江南贡院等项目的打造、提升,他强调,“古城古镇是否具有丰富的体现当地特色与风格的产品与内容,是实现古城古镇‘热’起来的重要因素。”
    突困之路在何方?

    一边是门可罗雀的“冷”,一边是人流如织的“热”。古城古镇究竟该如何打造,才能“知冷”“知热”,成为游客向往的目的地?

    “创新宣传营销,打响文旅品牌。”长汀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泽鑫结合长汀经验提出,要善用新媒体打造文旅宣传矩阵,精准推送在地文化、服务亮点,提升营销时效。同时,要精心策划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持续引流;要加强与重点客源地及知名古城古镇的合作宣传,共拓市场,打响特色文旅品牌;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创新非遗展演、沉浸式体验,升级数字化展示,增强游客体验感。

    “古城古镇应依托当地特色,打造深度、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产品。”余宜娴建议,从一桌特色菜、一部当地剧、一系列非遗展等项目深挖,给游客带来带动“五感”体验、能够让游客“慢游”的多样化产品,并针对亲子游、银发游、闺蜜游等不同细分市场客人的需求和痛点,实现“百店百品”。

    “各类经营项目也是古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游客的体验感。”李昱明从经营者视角建议,景区需挖掘本地化、体验式消费内容,同时保障便利店、平价餐饮和公共设施等基本需求。对商家加强监管,确保明码标价、货真价实。另外,租金策略可灵活调节,淡旺季有别,提升商家入驻积极性。

    “古城古镇,绝非钢筋水泥的仿古布景,而是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库’与‘精神原乡’。”潘宇认为当前古城古镇发展的关键是要深度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延续文化根脉。同时,打造具有辨识度和传播力的特色项目,布局沉浸式、互动式业态,打造夜游经济,增强游客体验感。他强调,需以人性化服务为基础,结合市场化机制,通过优化管理和改善服务态度吸引游客,实现古城古镇“长红”。

当前:A1版(2025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