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6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引领下,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指导下,不断巩固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的伟大成果,与全国人民一道迈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举旗定向:社会主义制度引领西藏筑牢发展的理论基石
社会主义制度是西藏自治区60年发展的根本保障,引领西藏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始终保持坚定的发展信心和战略定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制度特征在西藏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废除封建农奴制,让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还是在后续发展中大力推进民生工程,西藏人民从过去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境地,转变为能够自主参与社会事务、共享发展成果的主体。这种地位的根本性转变,使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西藏发展凝聚起最广泛的力量源泉。
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动西藏在重大领域有效整合资源,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打破了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工程,让西藏的绿水青山得以永续。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高效的执行能力,为西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倡导的共同富裕理念,是西藏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制度引领下,西藏告别了旧时代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局面,走上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2019年底,西藏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共同富裕理念的实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西藏人民,使得西藏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西藏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实践突破:社会主义制度引领西藏书写发展的治理华章
6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在实践探索中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书写出西藏从雪域高原到发展高峰的治理华章。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依托社会主义制度的政策优势,西藏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高原农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西藏将旅游业打造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社会治理现代化展现新成效。西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西藏人权事业发展,让各族群众充分参与社会事务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将大量矛盾化于未发、止于未诉,通过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西藏社会管理领域的精细化水平,推进西藏智慧化治理。
文化繁荣发展呈现新气象。格萨(斯)尔史诗、藏戏和藏医药浴法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了解西藏文化的重要窗口。歌舞剧《天边格桑花》、藏戏《绿色哈达》、话剧《老西藏》等作品,展现了新时代高原民族文化的创新表达。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丰富了西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
民生福祉建设达到新高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西藏构建起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八项行动”卓有成效,400多种较大疾病不出西藏就能治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就业形势稳中向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高位,农牧民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群众端稳“就业饭碗”。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西藏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实施生态文明改革、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安全守护、服务绿色发展等行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西藏建设新格局。
民族团结进步铸就新辉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西藏各族同胞坚定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增进感情,“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观念深深扎根于每个人心中,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常开长盛。
攀越高峰:社会主义制度引领西藏擘画发展的奋进蓝图
西藏的繁荣稳定是历史的必然,充分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站在60年的历史节点,社会主义制度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西藏从发展“有没有”转向发展“好不好”,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目标奋勇攀登。未来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适合西藏自治区发展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对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理论阐释,构建起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治藏理论框架。同时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治理成效,确保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西藏将继续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持续释放制度红利,把社会主义制度贯穿到治藏稳藏兴藏事业的全过程,奋力书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时代答卷,走出一条符合高原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谢勇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作者舒思月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青年项目:西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主要难题及策略研究(项目号:24QNKS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