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老一小”照护困境,部分城市开始试点“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
三问“老幼共托”,能否实现“1+1>2”?
◎ 本报记者 李林晅 袁矛

在广州越秀区建设街道的“老幼共托”服务站内,老人和幼儿一起参与活动。(越秀区建设街道供图)

在太原玉园南社区“老幼共托”服务阵地,一位老人结束绘画课程后,陪同孙子做手工。(玉园南社区供图)

    给谁办

    年幼孩子无人看管、年迈父母缺乏照料,要让老人有地方去,孩子有人管。

    怎么办

    符合标准的物理空间和具备专业资质的服务团队是共托基础,多地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等方式,构建一站式解决居民养老、幼儿托育的新模式。

   办成啥

    代际融合、双向受益,实现“一老一小”群体双向赋能与情感联结。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比22%。此外,我国有超过三成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但全国实际入托率仅为7.86%。

    “一老一小”的照护问题,始终是每个家庭最柔软的牵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双职工家庭普遍面临上班时孩子无人看管、年迈父母缺乏照料,若将老人和孩子分别托养,经济负担沉重、日常沟通协调精力耗费大等难题。

    面对“一老一小”照护困境,部分城市开始试点“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这种照护新方案如何起到“1+1>2”的作用?记者对此进行走访调查。

    问题一

    “老幼共托”的阵地和服务从哪里来?

    今年2月,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鱼凫路社区白马庙街49号1000余平方米的集体仓储铺面,被改造升级为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黑籽儿普惠老幼融合园。

    不过对于引入第三方公司的老幼融合园,大部分居民最初表现得并不积极。

    “居民最关心的就是第三方公司靠不靠谱,我们会明确地告诉居民对第三方公司的标准,包括是否有丰富的托老托幼运营经验,是否能提供充足的有资质的工作人员,是否能给予多样化服务等。”柳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文庆表示,除了公司的专职人员,街道还整合相关资源,吸纳退休教师、医护人员、低龄老人等“雷锋伙伴”志愿者,构建起“专职+兼职+志愿者”的多层次服务队伍。

    “老幼共托”是一站式解决居民养老、幼儿托育的新模式,符合标准的物理空间和具备专业资质的服务团队是基础。针对这两个关键问题,多地立足群众需求,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等方式,让老人有地方去,孩子有人管。

    2024年,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南寒街道玉园南社区开始探索“老幼共托”模式。

    探索之初,玉园南社区腾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1000平方米空间作为“老幼共托”服务阵地。一方面,社区投入项目资金,在二楼儿童之家的原有基础上,新增共享玩具屋、老幼手工坊、垃圾分类科普室等,同时将二楼其他区域改成内含健身室、文化活动室等为一体的老年人活动区。另一方面,联合共建单位,发动社区居民,捐赠儿童绘本、闲置玩具等。此外,玉园南社区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为“一老一小”提供免费或者低于市场价的“托管+课堂”“照料+陪伴”服务套餐。

    采访中记者发现,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提升改造设施设备,引入第三方公司优化服务,也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北京市西城区等地探索“老幼共托”阵地建设的有益尝试。

    问题二

    如何做好“一老一小”服务协同发展?

    在当前人口结构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老幼共托”模式有效解决了养老设施与托育机构各自为政导致的资源闲置问题,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养老和托育的需求。但“老幼共托”模式并非将托幼与托老简单相加,而是需要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实现老幼之间情感层面的“共生”。

    如何才能做好“一老一小”服务协同发展?广州越秀区建设街道“老幼共托”服务站通过增加代际互动破局。

    6月27日,记者一踏入“老幼共托”服务站的教室,便听见满头银发的邓怀林正耐心地教8名小朋友学习粤语发音。有小朋友好奇地问:“漂亮用粤语怎么说?”邓怀林开怀一笑,示范起“靓”字的发音。

    建设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邱羽告诉记者,建设街道立足“老幼共学、文化共传”理念,构建代际互动场景: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亲子代际互动活动;依托向日葵亲子小屋开展亲子课程,提升长者科学育儿知识知晓率,帮助老年人适应代际交流;通过场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尊重长辈、主动问候、搀扶助行等日常礼仪,实现“一老一小”群体双向赋能与情感联结。

    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正从兼顾统筹“一老一小”两个群体的需求上发力,实现代际融合、双向受益,“老有所乐、幼有所育”的双赢局面正在形成。

    在内蒙古乌海、浙江宁波、福建泉州等地的社区里,“共享奶奶”创新实践正在温暖上演。满腔热情的退休老人们主动担当起社区“临时家长”的角色,接送孩子上下学、给孩子们辅导功课等;而孩子们也用文艺表演、教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等方式回报她们的关爱。

    宁波市鄞州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共享奶奶”这一“共享”模式让“老有所为”与“幼有所育”实现有机融合,也让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区文化蔚然成风。

    问题三

    “老幼共托”如何突破卡点实现质的飞跃?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服务与照护模式,“老幼共托”仍有难点、卡点需要破解。

    “‘老幼共托’新模式,目前还未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明确的监管机制,导致在阵地设计、安全标准、服务流程等方面缺乏指导依据。”四川黑籽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黑籽儿老幼融合部负责人牟笑苇分析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服务老年人和儿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仍有很大缺口,希望能完善养老托育融合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增加系统性的专业培训。
    此外,第三方服务企业资金压力大,许多地区“一老一小”分属不同部门主管,部门间协调困难等也是“老幼共托”模式发展面临的阻碍。

    针对解决第三方服务企业资金压力,柳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文庆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在鱼凫路社区探索的试点方式是‘园社’联动模式,按照‘公益低偿+市场化’逻辑运营,坚持市场逻辑和普惠原则相结合。一方面,社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通过集体经济注资与政府专项补贴,减轻企业前期投入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充分发挥自身运营能力,在保证普惠性服务覆盖率100%的前提下,开发智慧养老产品等增值服务项目,最终实现民生普惠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围绕有效推动“老幼共托”模式健康长远发展,不少专家表示要重点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老幼共托”服务发展格局,比如,鼓励企业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老幼共托”智慧服务新业态;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发老幼结合的服务课程体系,打造实训基地,为“老幼共托”发展培育技能人才;支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当前:1版(2025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