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不少城市在建设儿童友好公共空间中仍面临堵点──
孩子们眼中的“童话城市”怎样建?
◎ 本报记者 李林晅 袁矛

松山湖儿童友好中子乐园(东莞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供图)

   愿 景

    所谓“一米高度”视角,实际就是儿童视角。为儿童提供的户外活动场所,要满足儿童视觉上、身体上、情感上的需求和被尊重的权利。

    问 题

    大多数城市的建设仍停留在物理空间的改造,尚未建设起真正契合儿童需求的活动场所;虽有儿童问需机制,但仍存在众多堵点。

    路 径

    “儿童说了算”,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其需求,城市建设才能更好助力孩子们的成长。

    阳光透过树叶,在成都市双流区“五湖四海”航空儿童乐园彩色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孩子们在环保材质铺设的弹性地面上欢快地玩耍,家长们坐在休闲区唠家常,攀爬等项目的游乐设施周围随处可见防护软垫和醒目的安全标识。

    这是成都打造儿童友好公园的实践,也是多地推进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随着《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加持,全国范围内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从试点探索逐渐向全域覆盖。

    如何将视角降至一米高度,打造高品质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孩子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梦想家园?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探现场

    孩子眼中的宜幼公共空间长啥样?

    童趣、安全,是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曾家岩社区中山四路的关键词。这条路上,分布着重庆市人民小学、德精小学等多所学校。每个上学日,不同年龄的孩子们从这里走过,留下了一长串成长的脚印。

    “在我眼里,中山四路是一条通往童话世界的路。”就读于德精小学三年级的高芷瑄伸出小手,向记者细数中山四路的友好之处:学校旁的儿童友好馆,用缤纷的色彩构建出儿童阅读区、创意手工坊和寓教于乐的“米宝宝街角”;上下学必经的“求新巷”文化长廊,把质朴的家风故事和红色记忆吹进心灵;还有曾家岩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能看到志愿者老师们热情的笑脸……

    上清寺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郭易介绍,上清寺街道深耕“金边银角”微空间,打造“3+6+N”儿童友好项目,依托山城步道建设3条儿童友好出行路径;依托社区院坝、桥下空间、公园广场等改造建设6处儿童活动空间;结合其他建设项目融入若干处健康运动、儿童厕所等儿童友好设施。

    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儿童,要以儿童需求为导向,通过精心设计和规划,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户外活动场所。它要满足儿童视觉上、身体上、情感上的需求和被尊重的权利。

    在广东东莞,“儿童说了算”成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打造的关键词。前不久,莞城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卢建荣在一场儿童讨论会上大胆提议增设带有“儿童求助点”的友好门店。这个来自孩子的创意很快就从设想变成了现实,超过百家拥有“儿童求助点”的儿童友好门店陆续在东莞各商圈营业。围绕“儿童友好”理念,东莞在各镇街(园区)图书分馆设立了儿童服务区;还首推儿童友好科创园区建设,在此基础上,又对全市的一些公园进行打造,其公园服务半径已覆盖106万儿童。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3个城市进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范围,覆盖31个省区市,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注重从“1米高度”视角制定实施社会政策、健全完善公共服务。

    找痛点

    后期维护、缺乏反馈机制等亟待解决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上海、深圳、南京等部分先行城市在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环境营造、功能设置和空间布局四个维度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但依然有不少城市在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理念与实践的脱节现象,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曾参与多处儿童友好公园建设的资深设计师樊昊向记者指出,大多数城市的建设仍停留在物理空间的改造,尚未建设起真正契合儿童行为特征、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的活动场所。他说:“实际改造中,大多数公园由于原有布局固化,增设设施的位置选择受限,难以契合儿童的行动轨迹。其次,部分儿童友好公园在打造时标识系统字体过小,颜色对比度较低,图案过于抽象,位置不够醒目,缺乏儿童视角的精心设计,难以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潜能。再者,设计者存在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发展需求认识不足的问题,未能清晰划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空间和设施,导致幼儿与大龄儿童混用产生安全隐患或冲突。”
    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的使用以及后期维护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矣六街道魅力之城小区周边的户外儿童游乐微空间投入使用后,颇受周边儿童的喜爱。该空间由第三方企业运营管理,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空间绿化、草坪日常管理成本较高,给企业造成了经济压力。不少家长和小朋友还向记者反映,存在一些设施有安全隐患、儿童活动空间被成人占用、设施被不文明使用等问题。

    此外,多地在推进时虽有儿童问需机制,但仍面临儿童参与多停留在“活动层面”,儿童意见反馈机制薄弱的堵点。

    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当前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正处于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推进”的关键期,也凸显了这项工作从“形式达标”到“内涵提升”的发展瓶颈。

    看未来

    让城市更懂孩子可以这样做

    问题摆在面前,要如何让“一米视角”真正落到实处?

    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是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快乐、文明的成长环境。对于公共空间被占用、不文明使用设施等行为,业内专家提出,打造时应兼顾儿童和成年人的需求,探索“老小结合”的空间融合模式,并鼓励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设置、复合利用、错时利用,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群众需求。当然,相关部门需加强设施文明使用的宣传引导。

    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其需求,城市建设才能更好助力他们的成长。为鼓励儿童参与城市建设,东莞打造“儿童讨论会”,组织了一支由首批56名小“莞”家组成的市级儿童“莞”家团,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等项目出点子。目前,全市已实现镇街(园区)、社区(村)儿童讨论会活动100%全覆盖。

    东莞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主任陆军说,接下来,东莞还将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融入科技创新元素,并针对流动儿童多的实际情况,探索推动“全域儿童”参与城市建设,实现普惠共享。

    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并非一日之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投资。“它不只是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社区治理、文化营造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教授杨林川表示,优化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要从项目立项开始就明确后期管理主体与资金来源,还要建立“儿童空间管家”制度,探索由街道社区、青少年宫等机构设立专职“儿童空间管理员”,负责设施安全、活动组织、用户反馈等工作,还要有数字化监管与评估,通过设施二维码、监控系统、用户反馈平台等手段实现日常巡检、异常上报和满意度追踪,形成闭环反馈。

 

当前:1版(2025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