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文明,是历史沉淀下的精神硕果,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航标,更是时代前行的精神动力。
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启动 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由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中央和地方媒体组织实施,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多维记录各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火热景象,立体呈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的蓬勃态势,生动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即日起,本报推出“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 袁矛 摄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这个现在看上去安静的高原小镇,60多年前,却在地图上“消失”了,只有一个代号——221厂。7月9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平均海拔3200米的青海湖畔金银滩,看这里如何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打造“两弹一星”精神高地。
“1958年8月,广大建设者以3顶帐篷起家,在高原牧区盖厂房、修铁路、建公路,唱响了一曲艰苦创业的凯歌……”当天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内,人如潮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游客们通过一张张斑驳的历史图片、一本本厚重的文献史料、一件件珍贵的馆藏文物,重温“两弹一星”光辉历程,缅怀“两弹一星”伟大功绩。
在陈列着“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写给女儿家书的展示柜前,来自甘肃的游客李萍耐心地分别给自己8岁和5岁的女儿讲解着。她是专程利用孩子们的暑假时间,带着一家人来的。“我倒也没想过她们现在就能有什么深刻领悟,但我希望她们能通过接触这些伟大的精神,获得激励,更好地成长。”李萍说。
2009年,利用基地旧址新建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落成开放,以600余幅珍贵图片、近千件革命文物,生动再现了中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从1958年选址到1995年退役的厚重历史。
穿过青海原子城纪念馆“596”主题长廊,写着“共和国不会忘记”的建筑映入眼帘,纪念碑高高耸立。主题长廊内镌刻着31564个名字,他们都是将青春奉献在金银滩草原上的科学家、建设者和工作者。新中国在“一穷二白”中开辟了伟大的“两弹一星”事业,孕育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有幸参与了先进事业,为国家作贡献,觉得非常光荣和自豪,无怨无悔”“如果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仍会选择核事业、航天事业,选择默默无闻”……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副馆长杜文林告诉记者,这是他们走访众多两弹功勋科学家、两院院士和老干部、老职工时,听到最多的几句话。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样崇高的境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前来瞻仰,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参观热度持续攀升,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40万人次。
“与以前相比,近年利用假期开车带孩子来参观的家长比较多,到这里研学的团队比较多。”杜文林介绍,这里的讲解员准备了不同版本的讲解词,以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对学生有学生的讲法,对党员、干部又是一个版本。”他说,他们还组建了中国原子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奔赴全国开展宣讲。
“我们在不断挖掘内涵,讲好‘两弹一星’故事。”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办公室主任李兴平告诉记者,海北州政府于2021年设立了这个办公室,主要职责就是做好旧址的保护利用,挖掘和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
如今,原子城纪念馆已成为全国重点、青海省最具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展示基地之一。昔日的“221厂”也已经成为了生态新城西海镇,但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红色文化始终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