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刷手机会“脑腐”?别恐慌也别轻视

    编者按>>>>

    今年第11期《半月谈》杂志关注了“脑腐”现象。其文章指出,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核心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严重情绪化反应、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提示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就是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对于“脑腐”现象不用恐慌,但也别轻视。智能手机是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好助手,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高质量的精神消费,可以防止“脑腐”,避免我们在“数字迷雾”中迷失心智。

   信息时代,“脑腐”离我们并不遥远

    ◎ 关育兵

    ■  到底是我们控制了手机,还是手机控制了我们?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在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多数人来说,每天睡醒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最后一件事是关掉手机。当人们沉浸在社交媒体低质量、碎片化信息中时,“电子产品依赖症”的种种表现便成为“脑腐”的前奏。

    早晨醒来,眼睛尚未完全睁开,很多人的手便下意识地伸向枕边的手机,在信息海洋中漫无目的地“漂流”。在通勤路上,很多人都低头紧盯着手机屏幕,本应利用这段时间思考一天的工作、规划一天的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无营养的信息“吞噬”。

    工作间隙,本该放松身心、享受片刻宁静,一些人却选择继续刷着社交媒体,不假思索地滑动着屏幕,不断接受低质量信息的冲击,大脑逐渐适应了这种无须深度思考的“喂养”方式,身心负担越来越疲惫。

    晚上回到家,本计划阅读一本好书、学习一项新技能等,但身体刚陷进沙发,手机又成了“最佳伴侣”。几个小时过去,除了短暂的感官愉悦,一无所获,还欲罢不能。本该用于锻炼的时间,也被躺着刷手机替代,身体健康状况随之下降,而大脑也因缺乏有益刺激,愈发迟钝。

    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刷手机成瘾,到底是我们控制了手机,还是手机控制了我们?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脑腐”这种信息时代的“病症”,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会让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网络虚假信息、极端言论轻易煽动情绪,失去理性判断,让我们的空虚感增加,内心感到空洞、迷茫……规避因手机过度使用而导致的“脑腐”现象,应成为现代社会的公民自觉。

   “脑腐”是多重社会困境的精神映射

    ◎ 舒爱民

    ■  情感缺失催生“数字依赖”,算法陷阱固化认知惰性,教育异化加速思维退化——三者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脑腐”并不是指大脑真的发生病变,而是对信息“超载”导致认知下降或精神疲惫现象的描述。

    为什么会出现“脑腐”现象?首先,情感缺失与孤独感是催生一些人产生“电子产品依赖”“数字依赖”的温床。有心理专家指出,“脑腐”的滋生和蔓延始于现代人情感联结的断裂: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一些人的亲子陪伴时间被工作压力吞噬,孩子转而用短视频填补空虚;一些职场人面对激烈的竞争,歇下来只能在虚拟社交中寻求短暂的精神慰藉……这种情感饥渴催生了“数字依赖”的恶性循环:人们越是逃避现实中的孤独,越是沉迷于即时反馈的虚拟互动,大脑对真实情感的感知能力越容易退化。

    其次,电子产品的设计机制暗含“成瘾陷阱”。网络游戏的升级机制、短视频的“无限滚动”模式(即用户观看完一个视频后,自动播放接下来的视频),这些都不断刺激着人的多巴胺分泌,使大脑陷入“即时满足”的迷幻状态,深度思考能力如同锈蚀的齿轮逐渐失效。更险恶的是社交媒体用算法打造的“信息茧房”——推荐用户喜欢的信息、同质化的内容,让用户视野受限、认知固化。

    最后,教育环境的数字化变革加剧了问题的产生。教育的数字化是必然趋势,但过度的数字化倾向使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PPT与手机屏幕间游离。曾有老师研究发现,使用电子设备记笔记的学生,其知识掌握率远低于用笔记笔记的学生;习惯了短视频“三分钟讲解”的学生,面对复杂文本时往往缺乏耐心;依赖AI答题工具的学生,在真实问题面前常陷入逻辑空白。当教育沦为数字快餐的供给链,独立思考能力便成为稀缺品。

    总之,“脑腐”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是现代社会多重困境的精神映射:情感缺失催生“数字依赖”,算法陷阱固化认知惰性,教育异化加速思维退化——三者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使一些人陷入精神疲惫空虚和智力衰退的状态。

    防范“脑腐”需要高质量的精神消费

    ◎ 江德斌

    ■  高质量的精神消费的核心在于用深度思考替代被动刷屏,用独立思考、系统认知消解片面观点,这便是在给大脑进行“认知健身”

    防范“脑腐”现象,需要通过科学管理“数字摄入”、重建健康生活习惯等途径,构建多维度的精神自救体系。

    遵循“数字极简”原则,设定数字行为边界,摆脱数字设备依赖。比如,手机上的APP那么多,真是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吗?不必要的APP应果断“断舍离”;在现实生活与数字世界中学会平衡,限制每天的娱乐性上网时间和单次使用时长,在“无屏幕时段”参与高质量的休闲活动,维护线下社交关系,在真实社交中修复情感联结……坚守“数字极简”原则,才能变“被手机控制”为“控制手机”。

    不被平台算法“牵着鼻子走”,主动拒绝“投喂式”信息,从现实中选择高质量的精神消费,重塑大脑的信息处理模式。在我们身边,有人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家里各个角落摆放书籍,以便于随时阅读,在通勤时放下手机,阅读一本好书。尤其是,有人回归深度阅读,阅读经典著作、学术论文或长篇深度报道等,强化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能力。他们持续在高质量的精神消费中投入注意力,训练大脑的专注力和逻辑思维,并在大脑中构建知识框架,进而培养系统性思维,能有效对抗网络碎片化信息的侵蚀。

    进行高质量的精神消费,可以参加一些线下的阅读分享、哲学沙龙、科学讲座等社会人文活动,与他人进行精神交流、分享心得体会,既能锻炼自己的脑力,也可实现思想上的火花碰撞,提高彼此的认知能力。

    当然,高质量的精神消费并非排斥数字媒介,而是要建立主动的筛选机制。网络拥有海量信息,并非所有信息都值得消费,不少是垃圾信息、无效内容,与其在无穷无尽的社交媒体中漫游,不如有意识地选择高质量的内容。比如,用长视频替代短视频获取知识,选择经典视频内容,如高分影视剧、纪录片、网络学术讲座、深度播客等,这些通常经过严谨制作,且内容完整、逻辑性强、知识含量高、美学价值高,属于优质的数字精神食粮,能提供更系统的知识积累,带来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而非零散、混乱、亢奋的情绪刺激。

    高质量的精神消费的核心,在于用深度思考替代被动刷屏,用独立思考、系统认知消解片面观点,这便是在给大脑进行“认知健身”。

   尤需防止未成年人被手机“绑架”

    ◎ 王桂霞

    ■  未成年人正处于大脑发育和成熟的重要阶段,更容易被碎片化、低质量的信息侵蚀,更需要让他们逐渐戒掉“数字依赖”

    在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下,未成年人也在广泛使用社交媒体。有专家指出,未成年人正处于大脑发育和成熟的重要阶段,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大脑、注意力、情绪、思维更容易被碎片化、低质量的信息占据、侵蚀,最终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尤其需要防止未成年人被手机“绑架”、被“脑腐”现象侵袭。

    在家庭层面,家长应扮演好“守堤人”角色,提升陪伴质量,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可与孩子协商制定电子产品的合理使用规则,限制使用时间和接触某些内容等,使孩子逐渐戒掉“数字依赖”。同时,鼓励孩子阅读纸质图书,增加体育锻炼、户外活动时间,参加真实游戏、研学旅行等活动,以培养思考能力、拓宽视野、增强体质、磨炼意志。

    学校要超越“管住手机”的初级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引导未成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同时,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算法逻辑,还可围绕一些社会现象、热点事件等,通过辩论、演讲、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事件成因、利弊得失,探索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社交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管理者,在防止未成年人滑向“脑腐”境地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平台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负责。比如,遵循技术向上向善的原则,严格落实“防沉迷”机制,控制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优化推荐机制,减少低质内容输出;提高技术水平,精准识别未成年人用户,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内容。

    政府监管部门应完善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社交媒体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涵盖内容审核、青少年模式设置、用户信息保护等多个方面,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严格监督社交媒体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社交媒体,应依法严厉惩治,包括罚款、警告、下架等,以儆效尤。

手机“奴隶”  王怀申 作

当前:3版(2025年07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