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一则关于“医生自掏腰包救治患者”的消息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日前,38岁的章明(化名)因胸背撕裂样疼痛前往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谢岗医院就诊,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Ⅲ型,随时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即手术。但报销后仍达3万元的花费令章明望而却步,就想回陕西老家。“先救命,没钱我出!”得知患者因经济困难拒绝手术,东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郭素峡立刻拿出自己的3万元用于章明的治疗。
患者与医生对待疾病的态度之所以形成强烈反差,是因为双方掌握的信息存在巨大鸿沟。作为务工人员,章明对主动脉夹层的凶险缺乏专业认知,更因经济压力拒绝手术。而医疗团队基于专业判断,深知此类疾病“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
医生自掏腰包垫付手术费,是患者得以转危为安的关键,这种超越医生职责的善意举动令人感动。在现有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完全覆盖急重症救治费用的现实背景下,医生个人承担经济风险的行为,既展现了医者“生命至上”的职业精神,也暴露出医疗救助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值得思考的是,解决类似医疗困境不能依赖医护人员的个人牺牲,而应建立更完善的制度保障网络。当前异地医保报销比例偏低、大病救助覆盖范围有限、商业保险的参保率与保障水平不足等问题,导致许多低收入群体在遭遇急重症时面临“救与不救”的两难抉择。唯有通过完善医保跨省结算、提高大病统筹比例、建立专项医疗救助基金等系统性措施,才能让每个生命在危急时刻,均能够获得应有的救治机会。
如何构建既尊重个人意愿又保障生命权的应对机制,是现代医疗体系必须面对的伦理课题。法律赋予患者知情选择权,医生强留患者进入抢救治疗,就极易引发争议,甚至需要冒着承担责任等风险。但救命也是一种紧急避险,在涉及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医生是否有权强留患者并实施抢救,以及是否需要建立强制干预机制?如何平衡患者自主权与医疗救助义务?这些问题需要医疗界、法律界和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形成既符合伦理规范又具备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医生自掏腰包救人的善举值得点赞,但也应思考和寻求更佳应对方案。让专业医疗知识通过更有效的渠道加以普及,让医疗保障与救助形成更全面更稳定的网络,如此才能让每个面临生死抉择的患者获得恰当的诊疗服务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