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消逝之美,唤醒文化记忆
◎ 贺源

    刘庆邦的小说集《挂在墙上的弦子》,收录了9篇近年创作的新作,串联起豫东农村与矿区生活的诗意画卷,延续着沈从文、汪曾祺等文学大师的遗风,引领读者走进平凡人物温柔而丰富的精神世界,重拾正在消逝的传统与人情之美。

    刘庆邦的《挂在墙上的弦子》深深扎根于沈从文和汪曾祺等大师开创的文学传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充满了自然的灵动与人性的纯美;汪曾祺描绘的水乡生活,洋溢着平淡日子里的诗意与温情。刘庆邦在此基础上,将目光投向豫东农村和矿区,用文字勾勒出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在小说中,豫东农村的自然风光被描绘得细腻动人。广袤的田野、金黄的麦浪、错落有致的农舍,以及蜿蜒的乡间小路,构成了一幅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例如,在描写乡村夏日的午后,“日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蝉鸣在枝头此起彼伏,仿佛在演奏着一首乡村交响曲。树荫下,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追逐着彩色的蝴蝶。”这段描写,宛如一幅清新的田园画,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悠然与闲适,与沈从文对湘西自然景观的诗意渲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对人物情感和生活细节的刻画上,刘庆邦也传承了汪曾祺式的细腻与温情。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朴实憨厚的农民,还是勤劳坚韧的矿工,都有着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情感真挚而动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如农忙时节邻里间的互帮互助,矿区工人下班后围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都展现出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源自生活深处的温暖与美好。

    刘庆邦以质朴的文字为工具,精心雕琢出一个个鲜活的平凡人物形象,展现出他们背后温柔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在豫东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农民们虽然生活简朴,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在矿区生活的描写中,矿工们的形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家庭的责任感,默默奉献着。刘庆邦通过对矿工们工作场景的细致描写,如矿井下昏暗的灯光、弥漫的粉尘,以及他们疲惫但坚毅的面容,展现出他们的艰辛与不易。同时,通过刻画他们在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如围坐在一起拉弦子、唱歌,展现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平凡的矿工们,在刘庆邦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精神追求的个体。

    这部作品集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它记录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正在消逝的传统与人情之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豫东农村和矿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习俗以及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情感联系逐渐被遗忘。刘庆邦通过这些小说,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记忆。

    书中对传统手工艺的描写,如农村妇女的刺绣、民间艺人的剪纸等,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古老技艺的魅力与传承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而刘庆邦笔下所展现的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家人间的关爱呵护,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珍惜这些正在消逝的人情之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挂在墙上的弦子》以质朴又有美感的文字,描摹平凡人物的丰富内心,留存正在消逝的传统与人情。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知生活温度,唤醒心底对传统、家乡和人性美好的记忆,时刻提醒我们,莫忘那些曾温暖心灵的美好。

当前:A3版(2025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