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守护古蜀文明
◎ 陈一蒙

郭汉中在修复青铜尊。(本人供图)

    榜样说  “每当看到文物重新焕发光彩,就非常有成就感,如同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在三星堆博物馆,有这样一位匠人:他倚玉石、拂金片,侣陶器而友青铜,以精湛技艺唤醒6000余件珍贵文物,让古蜀文明重绽光芒;他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与创新文物修复工艺,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成为文物修复领域当之无愧的“标杆”。他就是2022年“大国工匠”、2025年全国道德模范、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高级技术工郭汉中。

    郭汉中1984年入行,1987年正式参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修复工作,众多国宝级文物在他的手中重焕光彩。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一号青铜神树的修复。这件近4米高的“世界最大单体青铜文物”出土时,已碎成200多块残片,完全看不出原貌。

    没有参考样本,面对海量残片,郭汉中和师父杨晓邬用“笨办法”——先分类残片,再根据大小、材质、颜色等特征,一块块比对茬口,推测原本位置。他们创新采用传统锡焊结合铆接、灌注工艺,历时6年,终于让这件3000多年前的瑰宝涅槃重生,成为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每当看到文物重新焕发光彩,就非常有成就感,如同赋予它第二次生命!”郭汉中说。如今三星堆博物馆展厅里,青铜大立人、青铜鸟足神像、青铜神坛等青铜器都在他手中重现风采。

    40余年来,郭汉中始终秉持“自学、自练、自悟、自省”的准则,不仅研读大量专业书籍,还虚心向专家请教,全面提高文物修复水平。

    郭汉中努力接触新鲜事物,并且“活学活用”,将新技术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他创新使用塑形补配、黄泥石膏翻模等工艺,避免文物二次损伤;发明3D扫描与手工雕刻结合的补配技术,精准复原缺失部件;在三星堆建立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实现文物预防性保护。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三星堆新发现6座祭祀坑,面对糟朽象牙的提取难题,他自制小工具,创新采用高分子“绷带”固型法,让上百根珍贵象牙安全出坑,既解决了材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开创了考古发掘过程保护的先河。

    除修复三星堆文物外,郭汉中还主持了10多项省、市级修复项目。他发表的《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玉石器环氧树脂的脱胶处理》《3D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等论文,填补了国内文物保护事业的多项技术空白。

    “技术不该是个人财富,要让更多年轻人接过接力棒。”作为四川青铜文物修复带头人,郭汉中始终践行着“传帮带”使命。

    他建立“师徒传承制”倾囊相授:从清理泥土的细微手法到焊接茬口的精准操作,坚持手把手教学,要求“零误差”;推行跨学科培养,要求学员系统学习历史、雕塑等知识;更以新祭祀坑发掘为实战课堂,带领团队攻克神坛底座等复杂修复难题,开创“多学科联合攻关”新模式。

    他不遗余力悉心传授文物修复知识和实操技术,为三星堆博物馆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老中青”三代修复队伍,不仅提升了三星堆博物馆的修复水平,更奠定了其在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地位。

    郭汉中始终秉持初心,在文物修复领域里耕耘不辍。他主持修复的文物已在30多个国家展出,使三星堆文物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当前:B2版(2025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