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漆器在她手中生花
◎ 胡增春

马静(左)和母亲李爱珍探讨制作工艺。(稷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榜样说  “螺钿在不同构图、色彩搭配下能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

    马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正以其独特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让古老的螺钿漆器焕发出新的生机。母亲李爱珍是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马静师从母亲从事螺钿漆器制作20余年,熟练掌握数十道工序并创新突破,尤其在螺钿裁刻中技艺独到,刻画花鸟、走兽栩栩如生,获国内外行业专家赞誉。

    2016年,对于34岁的马静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她有幸参加了山西省文旅厅组织的髹饰技艺研培。彼时,马静已在螺钿漆器制作领域深耕多年,她师从母亲掌握了扎实的技艺基础。然而,马静渴望通过更系统、更专业的学习,拓宽视野。非遗研培的出现,宛如一场及时雨,为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提升平台。

    在非遗研培过程中,马静结识了许多令她印象深刻的老师和同学。其中,来自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的漆艺教授伊宝,为马静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知识之窗。在课堂上,伊宝教授不仅详细讲解了漆艺的历史演变、理论知识,还分享了国内外前沿的漆艺创作理念和技法。他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对每一个工艺环节的严格要求,都让马静深受启发。

    “伊教授在讲解螺钿镶嵌的艺术处理时,通过展示大量不同风格的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螺钿在不同构图、色彩搭配下能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这为我后来在创作中大胆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马静回忆说。

    除了老师,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也让马静受益匪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员们,带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技艺特长汇聚于此。同学海龙擅长现代设计,他对色彩和造型的独特见解,让马静意识到可以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螺钿漆器制作中,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马静与他频繁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渐萌生出一些新的创作思路。

    课程中,老师通过对比古今漆艺作品,分析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变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前提下,巧妙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使古老的漆艺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一课程内容与马静一直以来对稷山螺钿漆器创新发展的思考不谋而合,让她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

    在研培的过程中,马静还参观了平遥薛生金漆艺工作室,了解到他们在材料创新和工艺改进方面的成功经验。她回到家乡后,开始尝试寻找合适的替代材料,对传统工艺进行优化。这样的改变让她的技艺有了显著提升。

    随着研培的深入,马静的创作也焕然一新。她推出了一系列融合现代生活元素的螺钿漆器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比如,她设计的螺钿漆器茶具,将传统工艺与现代造型相结合,一经推出便成为市场上的热门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出口到了国外市场,为稷山螺钿漆器赢得了更广泛的关注。

    研培结束后,马静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工作。她在稷山职业中学成立了螺钿漆器制作班,还先后在稷山县吴城、下迪等村为广大农村姐妹开展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马静通过手把手地教、耐心地讲,让很大一部分农村姐妹学到了技术,并能独立完成一些作品。

    研培的经历如同一场璀璨的星光之旅,为马静照亮了传承与发展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的道路。而她在乡村开展的非遗技艺培训,更是将这份光芒传递给了更多人。

当前:B2版(2025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