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编者按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建设与发展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在建设与发展中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才是既有高度更有温度的城市。

    正基于此,近年来,“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方向。那么,城市温度体现在哪些方面?体现在方便群众的生活温度——烟火气,刚柔并济的治理温度——人情味,底蕴深厚的人文温度——文化味等方面。

    以烟火气彰显城市的生活温度

    ◎ 樊树林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城市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的滋养与浸润。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正是城市最生动的场景,能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烟火气是城市生活的本质。在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钢筋水泥“丛林”会在无形之中让人感到疏离。而烟火气恰恰可以打破这种疏离,能让忙碌疲惫的人们寻觅到惬意感和松弛感。大街小巷的便利餐馆、道路两旁的商贩摊点等,看似不起眼,却是城市烟火气的呈现载体,能让城市的温度可触可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真正关注居民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交流,把烟火气作为内在核心,将现代摩登建筑与市井生活巧妙融合,才能真正让城市热气腾腾,充满不竭的活力。

    城市烟火气是城市生活最真实的肌理,是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空间,更能拉动城市经济发展。那些分布在街巷之间的小餐馆、便利店、杂货店等,不仅方便了居民,更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的生计,构成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比如在杭州,当夕阳西下,夜市便悄然苏醒,点亮这座古城的另一面,夜市里不仅有吃、喝、玩、乐、购等摊位,更有杭州独有的温暖,其中,杭州武林夜市让摩登繁华与市井烟火并存相融,致力于打造潮经济、青春经济、夜经济,是杭城最具烟火气的夜市之一。正是这些城市经济里的“毛细血管”,促进了居民的灵活就业,拉动了消费增长,让城市经济的发展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城市氤氲出的烟火气承载着民生温度与多元活力,然而,守护这份烟火气并非易事,需要城市管理者用智慧在活力与秩序间找到平衡。城市管理者必须摒弃“洁癖”意识,否则只会消解城市的烟火气,让城市发展缺乏活力。真正的治理智慧在于精准引导、动态管理、赋能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美美与共”。当然,在城市规划上,需要给烟火气的升腾开辟应有的空间,许多城市通过规划先行,既保障了商贩的生计,又减轻了城市管理的压力。一些地方还推行商户自治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模式,实现自我规范、自我监督。这些精细化的措施,让城市烟火气既能保生计又能添活力,实现城市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双赢。

    从北京胡同里的豆汁,到南京老门东的糖画;从成都街头茶馆里的笑声,到昆明斗南花市的花香……烟火气蕴藏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寄托着居民的生活情怀,也蕴藏着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一座没有烟火气的城市,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一样无趣。因此,城市建设和发展不仅要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更要珍视那份升腾起来的烟火气,只有这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才会成为可知可感的现实。

    以人情味展现城市的治理温度

    ◎ 孔德淇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其中,刚柔并济的治理温度——人情味,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不少城市采用“柔性执法”进行城市治理,被群众广泛接受,收到了良好效果。这样的城市实践证明,好的城市治理不是对法规条文的简单叠加实施,而是追求刚柔并济的平衡。用制度的刚性守护公平底线,用人性的温度化解制度冰冷,两者交织处,构成了城市最动人的人情味。

    一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城市治理的“刚”,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压舱石,是保障社会公平的定盘星。

    有的城市对老旧小区“开墙打洞”开店的行为予以坚决整治,既守住了老街巷的历史风貌,也堵住了私搭乱建的安全隐患;有的城市对菜市场的食品实行“零容忍”抽检,让烟火气里多了一份吃得放心的踏实……这些刚性约束并非刻意严苛,体现的是“一碗水端平”的公正。城市的有序运行,离不开“硬碰硬”的规则托底。这种“刚”,是制度公信力的直接体现,是城市有序运行的前提,更是对公共利益的坚定守护。

    另一方面,规则的生命力,在于对人性的理解。城市治理的“柔”,不是对原则的退让,而是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是治理者具有同理心的生动表达。

    一些城市的交警部门人性化执法,创新施行“首违免罚+轻微不罚”措施;一些城市的城管对摊贩不再“一赶了之”,而是划定“便民疏导点”,帮摊贩规划摊位;有的城市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实行“容缺办理”,让农民工子女不因一纸证明不全而错失入学机会……这些柔性举措不是规则的松动,背后是管理、治理理念的升级。

    快递车违停固然违规,但赶着递送的可能是重症患者的救命药;摊贩占道虽属不当,但背后或许是一个家庭的生计所系……对“情理”的通盘考量,让规则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成为充满温度的行为指引。

    刚与柔不是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协奏曲,让城市既有秩序又有温情。比如,有的城市对于垃圾分类,前期宣传“春风化雨”,志愿者守在垃圾桶旁手把手教;后期监管“秋风扫落叶”,对屡教不改的餐饮单位坚决处罚。一柔一刚间,垃圾分类从“头疼事”变成了“平常事”。

    该严时不手软,能宽时多体谅,城市治理的温度和精度,“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与担当,就藏在刚柔并济里。当规则为公平兜底、温情为民众暖心,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善待,城市便会兼具让人安心的秩序与令人舒心的活力。

    以文化味折射城市的人文温度

    ◎ 关育兵

    “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深刻地诠释了城市建设的核心要义:城市不仅要有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展现出的高度,更要有深入城市肌理的人文温度。而文化味则是这温度中底蕴深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印记。从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到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评弹音韵,再到杭州良渚文化大走廊串联起的千年文化脉络……每一处文化遗迹、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诉说着城市的故事。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城市人文温度的根源所在。

    一座有文化味的城市,能够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比如在贵阳,“九门四阁”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当地依托这一文脉推进更新项目,曹状元街等老街旧巷重焕生机,成为集历史文化与美食文化于一体的“网红街区”,市民与游客一同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中,感受着城市独特的人文魅力,城市的人文温度也在文化的滋养下不断提升。

    城市的文化味,还体现在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上。近年来,一些城市在修葺老建筑群落时,规划设置“文化会客厅”,市民、游客可以在此交流、会客或举办小型文化沙龙,一边品尝美食、畅谈文艺,一边欣赏老建筑与行道树等组成的美妙街景。这样的公共文化空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更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结和文化共鸣的纽带,让城市的人文温度在市民、游客的日常交往中得以传递。

    传承城市文脉,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增添城市文化味、提升人文温度的关键。在个别城市的历史名人故居,创新的互动体验方式,让游客化身“历史体验官”,在推理与解谜中寻访人物、理解时代,感受城市的独特魅力。一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坚持修“旧”如“旧”,保护每一处文物建筑、每一棵大树、每一块石板,甚至包括墙体上的青苔、藤蔓,让百年风物吸引无数游客,重获“新生”。这些举措既守住了城市的文化根脉,又让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城市更具吸引力与亲和力。

    城市的文化味不仅能够传承城市文脉,还能带动经济增长,惠及一方百姓。从西安、洛阳等网红城市的发展可以看出,文旅经济的蓬勃兴起离不开文化赋能。文化赋能经济,经济又“活化”了文化。这表明,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讲好文史故事,为文旅消费增添了更多文化味,是推动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城市的文化味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润泽着市民和游客的心灵。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各地应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让文化融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以文化味提升城市的人文温度,让人民在这座城市中,不仅能够享受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能拥有精神世界的充盈。

越“夜”越精彩 朱慧卿 作

 

当前:3版(2025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