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政务APP“瘦身”,减了负担赢了民心
◎ 刘纯银

    近日,江苏省数据局、省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管理质效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要求,杜绝省级以下重复建设政务APP,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服务APP。

    “每天打卡20多个政务APP”“手机内存不够用”“一个活动要在五六个APP重复上传材料”……这些来自基层干部的吐槽,道出了政务APP泛滥带来的困扰。政务APP本应是便民利民的好帮手,在某些地方却异化为基层干部的“数字枷锁”。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制造了新的负担。

    为破解基层的上述困境,此次江苏省出台新规,明确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服务APP,无疑是对这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进行纠偏。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调整,而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政务APP泛滥背后是典型的“数据烟囱”现象,各部门各自为政开发相关应用,形成一个部门一个“烟囱”,“烟囱”与“烟囱”之间互不连通,信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互相分享、交换利用。江苏省推动政务服务类应用向“苏服办”整合,正是要打通这些“数据梗阻”,就像把分散的小商铺集中到大型超市,既方便群众“一站式”办事,又能节省行政资源。

    为基层减负就是为治理增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直指“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这一痛点。江苏新规要求县级以下已建APP年底前完成迁移归并,否则停拨运维经费,是对中央要求的坚决执行,体现了政策执行的刚性。

    政务APP“瘦身”既是做“减法”,也是做“加法”,减去的是冗余程序,“加”上的是服务效能;减去的是基层负担,“加”上的是群众满意度。当技术真正回归服务本质,基层干部就能从“屏对屏”回到“面对面”,群众才能从“跑断腿”变为“动动指”。期待更多地方真正给政务APP“瘦身”,让数字政府建设真正成为惠民工程而非形象工程。毕竟,衡量政务APP的价值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让老百姓竖起大拇指。

 

当前:3版(2025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